升麻、紫草、廣皮、甘草、柴胡、黃芩。
疹,壯熱不出。
《治疹全書》捲上。
巴豆1枚(去心膜,研如泥),黃丹半錢,雄黃1字(同研細)。
中藥毒,吐血或心痛,或舌尖微黑,口唇裂,嚼豆不腥者。
上用烏雞子1枚,煎盤內煎成餅,摻藥在上卷為筒子。
臨睡1服,爛嚼,茶清送下。當夜取下毒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槐花、貫眾各等分。
厥陰病,大便膿血赤黃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取艾1分,糯米7合,水1升,煮取5合調下。大便頻,色變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三。
背陰草(生於深崖大澤及山谷小澗中背陰之地,葉似香薷)1大握,金銀藤(即忍冬花藤)1大握。
癰疽、惡瘡毒、發背、腦疽,及婦人乳癰。
上為末。
入酒1升,水1升,同煎至1升,去滓,再投熱酒1升,攪勻,放溫,分2服;以所煎滓塗瘡上。藥到即便痛止,未成者即消,已成者即收斂穿潰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四。
木通1兩,麥門冬半兩,藍葉半兩,犀角1分,甘草(炙赤)1分,馬牙消1分。
漆瘡癢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水小盞,煎5分,量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八引張渙方。
生大黃1兩,穿山甲5錢(虛者3錢),殭蠶3錢,蜈蚣1條,歸尾5錢。
楊梅瘡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酒調下,1日2次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八。
白礬灰(研)1兩,鉛丹(研)1兩,密陀僧(研)1兩,木鱉子仁1兩。
發背癰瘡。
上藥同入瓷盒,煅赤,放冷地上,紙襯盆蓋一時辰,細研。
以菜子油調貼,其冷如水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鬱金1枚,甘草(炙)1分。
瘡疹倒靨。小兒瘡痘始出,才有百皰,忽陷入肉,漸漸作紫色無膿,日夜啼哭,煩燥。
水半碗,同煮水乾,去甘草,鬱金為末,入生腦子半錢,研勻,生豬血研成膏。
每服1錢,薄荷湯化下;2服後,毒從手足心出,愈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疹痘論》。
白芍藥。
瘡痘出不透,倒靨頭焦。
上為細末。
用蒲桃研細,入白湯內,去滓,只用白湯調服1-2錢。其痘子即出。若患腹痛,連進2服。若無新蒲桃,以番蒲桃代之亦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當歸1兩,白芍藥1兩,赤芍藥1兩,知母1兩,苧麻根1兩,白膠香1兩,甘草1兩,貝母1兩,秦艽1兩,生地黃1兩,敗龜1兩,柴胡1兩,前胡1兩,官桂1兩,熟生黃1兩。
瘰癧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半兩,水2盞,加生薑3片,棗子2個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。
五倍子6g,松香6g,官粉6g,樟丹6g,冰片3g。
滲出性溼疹,膿皰瘡。
上為細末。
用粉劑或花生油調勻外用。
《中西醫結合面板病學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