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減五苓散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桂木2錢,白朮2錢,茅術2錢,砂殼1錢半,雲苓皮4錢,澤瀉2錢,扁豆殼8錢,豬苓2錢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子腫,溼滯而兼脾虛,肢體面目浮腫,胸悶不食,腰痠腿軟,小便時少,苔白而膩,脈寸滑關濡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婦科治療學》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九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阿膠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用車前子、白茅根濃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九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五十七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赤茯苓、香薷、澤瀉、豬苓、蓮肉、麥冬(去心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經伏暑,小便赤濁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五十七。

《醫方大成》卷六引《濟生》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皮)、豬苓(去皮)、澤瀉、白朮、茵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飲酒、伏暑,鬱發為疸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大成》卷六引《濟生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木豬苓7錢,白茯苓7錢,白朮7錢,板桂7錢,澤瀉1兩,南木香3錢,丁香3錢,沉香3錢,檳榔3錢,白豆蔻3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腫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半,煎白樟柳湯,空心溫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一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豬苓、澤瀉、白朮、茯苓、肉桂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金鏡錄》卷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百一》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沉香、檀香、生熟、地黃、升麻、幹葛、芍藥、黃耆、黃芩、羚羊角、犀角、連翹、甘草、防風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惡瘡項上有癭,及漏瘡。一切膿皰、熱瘡及發背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白水煎服;仍煎服何首烏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百一》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豬苓1錢,澤瀉1錢,白朮1錢,茯苓1錢,肉桂1錢,車前子1錢,木通1錢,枳殼1錢,檳榔1錢,甘草1錢,滑石1錢,燈心19莖。

功效主治

初產,生2日艱難者。

使用方法

長流水順取煎服,連進。以生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二。

《辨證錄》卷七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白朮2兩、茯苓1兩、澤瀉3錢、薏仁3錢、豨薟草3錢、肉桂3錢。

功效主治

腎疸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,不得臥。陰疸,手足皆冷,顏色晦暗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辨證錄》卷七。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五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茯苓3錢,黃柏3錢,鹽澤瀉3錢,車前子4錢(炒),瞿麥3錢,人中白5錢,甘草梢2錢,扁蓄3錢,木通3錢,豬苓4錢,桂心2錢。

功效主治

淋證輕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探驪集》卷五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五: 加減五苓散

配方組成

留白廣皮3兩(炒),蒼朮4兩(炒黃),白朮5兩(炒黃),白茯苓6兩(焙),甘草2兩(炙),白扁豆6兩(炒黃),澤瀉2兩(炒),

功效主治

脾虛溼熱作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黑沙糖調,煨薑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