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味平胃散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制)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黃芩、車前子、山楂肉、澤瀉、白芍(炒)、木香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痢疾,兼洩瀉腹痛,唇紅作渴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或兼服加味香連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制)、厚朴(炒)、陳皮、木香、白芍、山楂肉、檳榔、澤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食瀉,肚痛作渴,或瀉糟粕惡臭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。或兼用和中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百一》卷十六引魏監務方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膩粉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惡瘡,頭上瘡。

使用方法

清油調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十六引魏監務方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六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幹葛、香附、木香、檳榔。

功效主治

酒積腹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六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炙草、藿香、砂仁(或加小茴,炒)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虛寒嘔吐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煨姜,同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二。

《金鑑》卷四十六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厚朴、蒼朮、甘草、草果、枳殼、神曲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胞阻,傷食停滯,心胃作痛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四十六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陳皮、制蒼朮、厚朴、木香、枳殼、白豆蔻、制香附、甘草、檳榔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胃脘積冷作痛,嘔吐痰水者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五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黃連、木香、檳榔。

功效主治

毒滯上攻,痢兼嘔吐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陳皮、甘草、黃芩、黃連、檳榔、茯苓、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溼蒸熱鬱而致下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八。

《醫學從眾錄》卷五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錢,陳皮1錢,甘草1錢,厚朴1錢5分,豬苓1錢5分,黃芩1錢5分,澤瀉1錢5分,乾薑5分,白芍3錢,陳倉米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從眾錄》卷五。

《會約》卷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1錢半,厚朴(姜炒)1錢,陳皮8分,甘草(炙)8分,扁豆(炒,研)2錢,白芍1錢半,半夏1錢半,大腹皮(去黑皮及粗,洗淨)1錢,砂仁1錢(炒,研),生薑1錢3分,大棗3枚(去核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太陰脾經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嗌幹,手足自溫,或自利,腹痛,不渴,脈沉而細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三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8分,芍藥1錢,白朮5錢,神曲5錢,陳皮5錢,厚朴5錢,白芷3分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乳吐食,洩瀉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人參湯調服;吐瀉相兼,用木香湯下;飲食不思,山楂湯下;煩躁口渴,麥冬湯下;二便不利,木通湯下;夜間啼哭,元胡青皮湯下;諸般雜證,米湯下;肚痛不止,芍藥花粉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三。

《金匱翼》卷七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縮砂、草果、山楂子、麥芽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洩瀉,噫氣作酸,洩而腹痛甚,瀉後痛減,臭如抱壞雞子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翼》卷七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九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升麻、枳殼(麩炒)、葛根、蒼朮(炒)、陳皮、厚朴(姜炒)、南山楂、麥芽(炒)、生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麻疹腹痛。食滯凝結,毒氣不得宣發於外,故不時曲腰啼叫,兩眉頻蹙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生薑、燈心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九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厚朴(姜炒)、神曲(炒)、南蒼朮(米泔水浸,炒)、麥芽(炒)、甘草(生)、香附米(制)、南山楂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因食滯鬱塞,痘出之時原無腹痛,忽然一時作痛者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八。

《金鑑》卷五十四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南蒼朮(炒)、厚朴(姜炒)、大腹皮(制)、甘草(生)、陳皮、萊菔子(焙)、山楂、麥芽(炒)、神曲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飲食過度,胃中停滯,以致腹脹,大便不利者。

使用方法
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鑑》卷五十四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4錢,厚朴3錢,陳皮3錢,草果2錢,檳榔2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瘴瘧。寒熱作而指甲青黑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作2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三。

《外科真詮》捲上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1錢,厚朴1錢,陳皮6分,甘草6分,茯苓2錢,姜夏1錢,香附1錢,荷葉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胞痰核。由溼痰氣鬱而成,結於上下眼胞,皮裡肉外,其形大者如棗,小者如豆,推之移動,皮色如常,硬腫不疼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真詮》捲上。

《證治匯補》卷七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木香、檀香、烏藥、砂仁。

功效主治

屍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匯補》卷七。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五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留白廣皮(炒)2兩4錢,白扁豆(炒黃)2兩4錢,蒼朮(炒深黃)3兩2錢,厚朴(薑汁炒)1兩6錢,甘草1兩(炒),木通(炒)8錢。

功效主治

水瀉,脾胃不和,不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薑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馮氏錦囊·雜症》卷五。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、甘草、藿香、砂仁、小茴香、煨姜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嘔吐,面青白,手足冷,二便自利,心腹作痛,或渴喜熱飲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十。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一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、神曲、山楂、香附、木香、砂仁、枳殼、肉桂、乾薑。

功效主治

食滯腹痛。氣口脈緊盛或沉而實,有形在中脘,痛甚惡食,或瀉之後痛減者,甚則手不可近,而欲吐不吐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寶鑑》卷十一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三十七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1錢,陳皮1錢,蒼朮1錢,甘草(炙)3分,枳實5分,砂仁5分,麥芽5分,神曲5分,山楂5分,木香5分,白豆蔻5分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停滯,胸腹痞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三十七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枳實、山楂、神曲、青皮、草果、砂仁。

功效主治

食瘧。寒已復熱,熱已復寒,寒熱交併,苦飢不食,食則吐痰,胸膈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三。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白朮、茯苓、半夏、神曲、山楂、澤瀉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陽綱目》卷二十二。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姜炒)1錢,蒼朮(米泔浸,炒)1錢,陳皮1錢,甘草(炙)1錢,人參1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陰綱目》卷十三。

《痘疹活幼至寶》卷末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水浸)6分,厚朴(去皮,薑汁炒)6分,山楂肉6分,陳皮(去白)4分,青皮4分,炒麥芽4分,炒香附4分,砂仁(研)4分,小川芎4分,炙甘草3分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傷食吐瀉。

使用方法

水1鍾半,煎7分,分2-3次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活幼至寶》卷末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浸,炒)1錢,陳皮1錢,厚朴(姜炒)8分,半夏(姜炒)8分,川芎5分,香附1錢,炒枳實1錢,木香8分,神曲(炒)1錢,山楂1錢,乾薑7分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腹痛,脈弦,其痛在上,以手重按愈痛,甚欲大便,利後痛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五。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米泔水浸,焙)1錢,厚朴(姜炒)1錢,陳皮1錢,香附(醋炒)1錢,人參1錢,炙草5分,生薑(焙)5分,神曲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傷食,腹脹,嘔逆食臭,脈弦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女科》卷三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脾血不固,崩漏。

使用方法

用酒煎馬藍草,去滓,空心點服平胃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 加味平胃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橘皮、甘草,神曲半錢,麥芽(炒)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吞酸或宿食不化,順臭,右關脈滑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