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8兩,白芍4兩,茜草4兩,扁柏2兩5錢,牛膝2兩5錢,熟大黃1兩。
臟腑不和,龍火陡發,衝於肺則鼽衄痰紅;乘於心,煩躁咯血;附於肝則氣逆吐血;傷陽絡則牙宣、鼻衄、嘔血、咳嗽;傷陰絡則便紅、溺血,上下血癥,初發其勢洶湧者。
煉蜜為丸。
每服3錢,白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活人方》卷二。
側柏葉、槐花、枳殼(各炒)、荊芥穗各等分。
痢鮮血。
醋糊為丸。
糯米湯送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六。
當歸身、黃連(炒)、槐角子(炒)、側柏葉(炒)、荊芥穗、枳殼(炒)各等分。
痢血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麻子仁大。
陳米湯送下。
《幼科發揮》卷三。
檳榔6錢,白牽牛12兩(取頭末),蕪荑6兩,雷丸5兩,巴豆1兩(取霜),土硃砂。
遠年近日諸般蟲,稍食不消;婦人赤白帶下;痢疾。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硃砂為衣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蜜水送下。取下病疾為驗,白粥補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九引《醫學切問方》。
吳茱萸(去梗)2兩,荊芥穗2兩,川烏1兩。
遠年近月,腸澼下血。
上炒黃色,共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白湯送下。
《扁鵲心書·神方》。
雷丸、檳榔、三稜、莪術(各醋煮)、木香、蕪荑、黑醜、狗脊、大黃、使君子、鶴蝨、牙皂、錫灰、茵陳、黃丹各等分。
久積有蟲。
上為末,以茵陳煎湯為丸,如梧桐子大,外以黃丹為衣。
大人每服3錢,小兒每服1錢,空心以酒送下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十三。
乾漆1錢(炒令煙盡),紫芫花1錢(醋拌炒),巴豆7個(去皮膜心,不去油),斑蝥7個(去頭足翅,炒研時塞口鼻),南木香半兩,雷丸半兩,三稜半兩(生),莪術半兩(生),百部(微炒)半兩,貝母2兩,檳榔2兩,大黃(生)2兩,使君子仁49個(半生半炒),牽牛(半斤,取頭末)3兩半。
小兒齁(鼻合)喘急咳嗽,寸白蟲、蛔蟲,腳氣腫不可行,酒痢,酒積,婦人血脈不行,血蠱病,腸風下血,大小便不通,食積氣塊。
上藥前4味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用紅紗包,紅線縛定,用時剪下來。南木香以下諸藥另為細末;用肥皂角10挺(捶碎)、山茵陳1兩,苦楝根皮2兩,水4-5碗,於砂鍋中以慢火煎至1小碗,將前末搜為丸,如梧桐子大,小兒粟米大,曬乾。
孕婦莫服,忌葷腥、生硬、油膩物。
每服前丸1丸,後丸2錢半,各隨後證改湯使引下,五更初服。小兒齁(鼻合)喘急,咳嗽,桑白皮湯送下;取寸白蟲,煎石榴根湯送下;腳氣,腫不可行,木瓜湯或蜜水送下;取蛔蟲,沙糖水送下;小兒一切諸證,蜜水或沙糖水送下;酒痢、酒積,百藥煎湯送下;婦人血脈不行,淡醋湯、紅花湯送下;婦人血蠱病,蔥白湯送下;腸風下血,煎山桅子湯送下;大小便不通,淡醋湯送下;食積氣塊諸證,用溫蜜水,溫茶湯送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。
雄黃半兩,木香半兩,檳榔1兩,三稜1兩,莪術(煨)1兩,陳皮1兩,貫眾(去毛)1兩,大黃(春)2兩(秋、冬、夏)1兩,乾漆1兩(炒煙起)。
胃痛有因諸蟲者。
上為末,糊為丸。
每服50丸。吐出瘀血及蟲而愈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四。
使君子1兩,雷丸1兩半,檳榔半兩,黑牽牛8錢,木香半兩,淨青皮1兩半,天花粉半兩,草烏2兩半(炮),香附子1兩,三稜(炮)1兩。
五積六聚。
上為末,皂角熬膏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用冷茶送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三引曾異庵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