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1斤,白朮1斤,栝樓根10兩,甘草10兩,欒荊10兩,天雄10兩,白芷10兩,防風10兩,芍藥10兩,石膏10兩,天門冬10兩,羌活2斤,山茱萸5升,食茱萸5升,躑躅5升,茵芋14兩,黃芩1斤5兩,附子30枚,大黃半斤,細辛5兩,乾薑5兩,桂心5兩,雄黃6兩,硃砂6兩,丹參6兩。
八風十二痺,狠退半身不遂,歷節疼痛,肌肉枯燥,面板瞤動,或筋緩急痛,不在一處,卒起目眩,失心恍惚,妄言倒錯,面上皰起,或黃汗出,更相染漬,或燥或溼,顏色乍赤乍白,或青或黑,角弓反張,乍寒乍熱。
上藥治下篩。
先食酒服方寸匕,每日1次;三十日後,1日2次。五十日知,百日愈,1年平復。長服不已,佳。
《千金》卷八。
菊花3兩,石斛1兩半,天雄1兩半,人參1兩6銖,附子1兩6銖,甘草1兩6銖,鍾乳1兩,薯蕷1兩,續斷1兩,黃耆1兩,澤瀉1兩,麥門冬1兩,遠志1兩,細辛1兩,龍膽1兩,秦艽1兩,石韋1兩,菟絲子1兩,牛膝1兩,菖蒲1兩,杜仲1兩,茯苓1兩,乾地黃1兩,柏子仁1兩,蛇床子1兩,防風1兩,白朮1兩,乾薑1兩,萆薢1兩,山茱萸1兩,五味子半兩,烏頭半兩,蓯蓉2兩。
風虛,面青黑土色,不見日月光,腳氣痺弱。
上藥治下篩。
酒服方寸匕,1日3次;不知,加至2匕。
《千金》卷七。
秦艽、獨活、茯神、薯蕷、山茱萸、藁本、天雄、鍾乳各等分(研7日,春4分、夏2分、秋8分、冬12分)。
風氣,風眩,頭面風,中風,溼痺,腳弱,房少精。
上為散。
以酒服方寸匕,1日2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三引《耆婆方》。
荊芥穗1兩,芎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人參2兩。
風頭旋,目暗昏眩,肢節疼痛,手足麻木,上膈壅滯,或發寒熱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薄荷3葉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