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(去蘆)2兩,甘草(炙)2兩,乾薑2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1兩,桔梗1兩,防風1兩,荊芥穗1兩,五加皮1兩,芍藥半兩,麻黃(去節)1兩半,陳皮(去白)1兩半,黃耆(蜜水浸一宿,炙)1分。
四時瘟疫、傷寒,身體壯熱,頭痛憎寒,項脊拘急,渾身疼痛,煩渴悶亂,大小便澀,嗜臥少力,全不思飲食;及諸氣疾,五勞七傷,山嵐瘴瘧,寒熱往來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8分,不拘時候熱服。
《局方》卷二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木香(不見火)1錢,神曲(銼,炒)1錢,陳皮(去白)1錢,麥糵(炒)1錢,黃耆(去蘆)1錢,生薑(切,炒黑)1錢,阿膠(銼,蛤粉炒)1錢,白芍藥1錢,糯米1臺半,苧根(洗淨)3錢,甘草(炙)3錢。
婦人慾產忽然氣血暈悶,不省人事,因用力大過,脈理衰微,精神睏倦,心胸痞悶,眼暈口噤,面青發直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,煎至8分,去滓,斡開口灌,連線煎,再灌,知人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二九引《濟生》。
白芍、白朮、阿膠、陳皮、苧麻根、糯米、黃耆、甘草、姜、棗仁。
產後氣衰,用力過猛,眩暈口噤,不知人。
水煎服。
《一見知醫》卷一。
香附子1斤(炒),陳橘皮半斤(去白),紫蘇葉1斤(去梗),蒼朮1斤(炒),甘草5兩(炙)。
四時傷寒,不問陰陽二證,表裡不分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一引《廣南濟生方》。
蒼朮8錢(米泔浸一宿,去皮炒),香附子4錢(去毛),甘草1錢(炙),陳皮(去白)2錢,紫蘇葉2錢。
傷風及陰陽二毒傷寒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至1盞,如微覺傷風感冷及頭暈等,用臘茶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一。
黃耆3兩(酒炒),阿膠3兩(粉炒),白芍1兩半(酒炒),神曲2兩(炒炭),炙草1兩,麥芽2兩(炒炭),木香1兩,糯米1合,生薑3片。
臨產胃虛挾滯,睏乏,脈軟澀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水煎,去滓溫服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九。
甘草(搗,焙,去滓)1兩,肉桂(去皮,不近火)1兩,桔梗(淨,焙乾)1兩,防風(淨洗,焙)1兩,五加皮(淨洗,焙)1兩,赤芍藥(淨洗,焙)1兩,荊芥穗(別輕焙)1兩,柴胡(去苗,淨洗,焙)1兩,幹葛(焙,搗篩粉,去皮)1兩,白茯苓1兩,麻黃1兩半(去節),陳橘皮1兩半(去白,焙)。
男女五勞七傷,憎寒壯熱,骨節痠痛,口舌乾薹,四體骨蒸,傷寒頭疼,背膊勞倦,膈胃煩壅,多睡昏沉,或時咳嗽,面無顏色,小便黃赤,婦人血風勞。
上須州土新好者,焙乾,搗羅為末。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烏梅、大棗各1個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熱服,日3次。解勞倦,及不染山嵐瘴氣。時行傷寒,如傷寒壯熱頭痛,連進2-3服,稍輕調理,每日3服,並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八引《衛生家寶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