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飲丸

《醫統》卷四十三: 五飲丸

配方組成

青皮1兩,陳皮(去白)1兩,半夏(制)2兩,南星(制)2兩,枳實(炒)1兩,茯苓1兩,白朮(炒)2兩,香附子半兩,真蘇子半兩,山楂肉半兩,神曲(炒)半兩,白礬1兩,皂角2兩(搗),生薑2兩(搗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停痰留飲。

炮製方法

上以南星、半夏同皂角、白礬、生薑煮,南星無白點為度。以南星、半夏焙乾,同前藥為末,竹瀝、薑汁作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,食後或臨臥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: 五飲丸

配方組成

青橘皮(湯浸去白)1兩,京三稜(醋浸,銼)1兩,烏梅肉1兩,酸石榴(生捶)2枚,大戟半兩,甘遂半兩,芫花半兩,巴豆(去油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1兩,豉1兩,五靈脂1兩,苦蒂藶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痰癖脅痛,水飲不消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巴豆外,以水1鬥同煮,水盡焙乾,搗羅為末,別研巴豆,拌勻,醋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嚼棗裹藥乾嚥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八: 五飲丸

配方組成

遠志1兩,苦參1兩,黎蘆1兩,白朮1兩,甘遂1兩,五味子1兩,大黃1兩,石膏1兩,桔梗1兩,半夏1兩,紫菀1兩,烏賊骨1兩,前胡1兩,芒消1兩,芫花1兩,當歸1兩,人參1兩,栝樓根1兩,大戟1兩,貝毋1兩,茯苓1兩,芍藥1兩,黃芩1兩,葶藶1兩,桂1兩,恆山1兩半,薯預1兩半,厚朴1兩半,細辛1兩半,附子1兩半,巴豆30個,蓯蓉1兩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飲留滯,停痰癖飲結在兩脅,心腹脹滿,羸瘦,不能飲食,食不消化,喜唾乾嘔,大小便或秘或利,腹中動搖作水聲,腹內熱,口乾欲飲水漿,卒起頭眩欲倒,胸脅下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-2丸,臨臥時以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