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積散

《虺後方》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肉桂、乾薑、當歸、白芍、半夏、枳殼、桔梗、白芷、麻黃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陰陽兩感,內傷生冷,外傷風寒,頭疼嘔吐,滿身拘急,腹痛,憎寒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加生薑、大棗、蔥,煎湯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虺後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八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石榴皮2分,荊三稜2分,巴豆2分,五靈脂2分,甜葶藶2分,大戟2分,芫花2分,甘遂2分,杏仁2分,大黃2分,烏梅2分,鹽豉2分。

功效主治

五積六聚,並酒積蠱氣所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以頭醋3碗,煮盡幹,於砂鍋內炒黃色,加陳皮、青皮、木香、瞿麥、豆蔻、砂仁6味在內,一處相和,研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空心溫酒調下,病重2錢。如為丸,以醋打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每服15丸至30丸。傷酒,葛根湯送下;傷食,鹽湯送下;氣蠱,木香湯送下;水蠱,樟柳根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八。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三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白芷2分,川芎2分,桔梗1分半,芍藥2分,甘草(炙)2分,茯苓2分,當歸2分,桂枝2分,半夏2分,陳皮5分,枳殼5分,麻黃5分,蒼朮1錢,厚朴4分。

功效主治

冬月痘出不快。

使用方法

上除桂、枳2味別為粗末外,12味銼細,慢火炒令轉色,攤冷,次入2味末,令勻。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心法》卷二十三。

《周慎齋遺書》卷八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白芷3錢,桔梗3錢,當歸3錢,陳皮6錢,川芎2錢,甘草2錢,茯苓2錢,枳殼2錢,半夏2錢,麻黃2錢,肉桂4錢(薑汁炒),厚朴4錢(薑汁炒),生薑3片,蔥白7枚。

功效主治

腫病,脈浮無力。

使用方法

為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周慎齋遺書》卷八。

《博濟》卷二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0兩,桔梗10兩,陳皮6兩(去白),吳白芷3兩,厚朴2兩(去皮),枳殼4兩(麩炒),官桂(去皮。春夏用3兩,秋冬用4兩),芍藥1兩,白茯苓1兩(去皮),當歸2兩,人參2兩,川芎1兩半,甘草3兩,半夏1兩(洗7遍),乾薑(春夏用1兩半,秋冬用3兩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。陰氣傷寒,或脾胃不和,內傷冷食,渾身疼痛,頭昏無力,或痰逆,或胸膈不利、氣壅,或多噎塞,飲食不下,及元氣攻刺,兩脅疼痛;女人血海久冷,月候不勻,走疰腹痛及不行,或產前胎不安,傷胎腹痛,或難產、胎死腹中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各洗淨,焙乾。除官桂、桂殼另杵外,諸藥同為粗末,分作6分,於大鐵鍋內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黃熟為度,不可令焦,取出以淨紙襯,安板床下,候冷,卻入前枳殼、官桂末和勻,密器內收貯。

使用方法

以末2錢,水1盞,煎至7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二。

《白喉全生集》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錢,白芷2錢,法夏(薑汁炒)2錢,桔梗2錢,川芎2錢,銀花1錢5分(薑汁炒),殭蠶1錢5分(薑汁炒),厚朴(薑汁炒)1錢,枳殼1錢,粉草1錢,煨姜3片。

功效主治

白喉寒證,白見於關內,成點成塊,或滿喉俱白,色如凝膏,喉內淡紅微腫,時痛時止,頭項強痛,身重,惡寒發熱,咳嗽結胸,聲低痰壅,舌苔必白而厚,不思飲食,目眩倦臥,或手足冷逆,欲吐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白喉全生集》。

《理傷續斷方》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0兩,桔梗20兩,枳殼6兩,陳皮6兩,芍藥3兩,白企3兩,川芎3兩,川歸3兩,甘草3兩,肉桂3兩,茯苓3兩,半夏(湯泡)3兩,厚朴4兩,乾薑4兩,麻黃(去根節)6兩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風寒,內傷生冷,身熱無汗,頭痛身痛,肩背拘急,胸滿惡食,嘔吐腹痛;以及腳氣痺痛,瘡瘍癰疽,婦女血氣不和,心腹疼痛,月經不調等屬於寒溼者。陰經傷寒,脾胃不和。太陰傷寒,積聚腹痛。感寒發瘧初作。寒溼傷腎,氣滯腰疼,不可俯仰。產後身痛,兼感寒傷食。身熱無汗,頭痛身痛,項背拘急,胸滿惡食,嘔吐腹痛。冷秘,寒疝,寒瘧,惡寒無汗。附骨、咬骨二疽,初起不紅不熱,如同傷寒,漸次漫腫無頭,筋骨疼痛,腿不能伸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枳殼、桂2件外,餘銼細,用慢火炒,令色變攤冷,入枳殼、桂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半盞熱服。凡被傷頭痛,傷風發寒,姜煎2錢,仍入蔥白,食後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理傷續斷方》。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: 五積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甘草、乾薑、桂心、半夏、枳殼。

功效主治

寒積瀉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症因脈治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