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(去須,為末)3分,蕤仁(研)3分,乾薑(為末)1分,膩粉1分。
目多眵(目蔑)。
除膩粉外,以牛乳3合,漬之1宿,明旦於微火上煎取1合,去滓,取清汁,入膩粉攪和。
每用銅箸點如黍米許安眥頭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三。
黃連10兩(去須),蕤仁3兩(去殼,研),杏仁70個(湯泡,去皮尖),木賊7錢(去節),草龍膽2兩(去土)。
一切眼疾。
上將藥各擇洗淨,用水1鬥浸之,春、秋3日,夏2日,冬5日,火鍋內熬至半升,濾出,再用水7升,熬至小半升,濾出,再用水5升,熬至不到半升,取出,用重絹濾過,熬至半升,傾於碗內,重湯煮為膏子,盛於瓷器內。
每用米粒大,於盞內用水1滴濃化開,以釵頭點之3-5遍,口內覺苦立效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三。
川連1兩,川柏3兩(為末),大黃3兩(為末),當歸5兩。
溼毒腳癬潰爛。
以麻油2斤,煎至歸枯,滓濾去,入黃佔3兩烊化,再下三黃末,攪勻陳用。
《華氏醫方彙編》卷二。
黃連5錢,黃柏5錢,薑黃3錢,歸尾3錢,白芷3錢,丹皮3錢,赤芍3錢,生地1兩,合歡皮1兩,大黃1錢,黃芩3錢,秦艽3錢,紫草1兩,白鮮皮5錢。
多年臁瘡溼毒,鼻瘡結毒。
上藥用麻油20兩,煠枯,撈去渣,下黃白蠟各2兩,溶化收膏,入瓷瓶內,以油紙攤。
貼患處。
《外科傳薪集》。
淨黃連2錢半。
痘瘡餘毒攻眼,眵多有熱。
上銼細,雞子1枚,箸觜扎開一頭大處,取清瓦盞盛,入黃連和勻,釀1時,見黃色以絹濾過,成膏。
患者仰面臥,外令人挑1字許頻點目內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黃連粉1兩,綠豆粉5兩。
痔瘡在上枯痔散期中,患者肛門及附近伴有燒灼性疼痛者。
上為細末,用肘以水調成糊狀。
敷於患部。
《外科十三方考》
黃連(去須)1兩,黃柏(去粗皮,炙)1兩,蛇床子(炒)1兩,(艹閭)茹1兩,礜石(火煅,別研)1兩,水銀(手掌內唾研如泥入膏中)1兩。
小兒癬疥赤腫,及溼癬久不愈。
上搗羅前4味為末,以臘月豬脂4兩,同入銚子內,煎4-5,下礜石末,又煎3-4沸,取下良久,下水銀,攪如稀泥候冷。
先以清泔皂莢湯洗,拭乾,以火炙癢塗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白礬1兩(燒灰),硫黃1兩(細研),黃連1兩半(去須),雌黃1兩(細研),蛇床子3分(末)。
諸疥幹癢。
上研令勻,以煉豬脂和如餳。
每用先以鹽漿洗令淨,拭乾塗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○。
黃連(去須)1兩1分,黃柏(去粗皮)1兩1分,杏仁(去皮尖)1兩1分,蔓菁子1兩1分,胡粉1兩1分,水銀1兩1分,豬脂1斤,豉心3合。
溼瘑。
除胡粉、水銀、豬脂外銼碎,先熬脂令沸,下諸藥,煎候黃黑色漉出,以綿濾過,入粉、水銀,攪令勻,以瓷盒盛。
取塗摩瘡上,1日3-5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白礬、黃連、甘草、乳香、杏仁各等分。
眼痛不可忍。
上同於口內嚼爛,以綿濾過。
以指頭粘於眼皮上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七十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爐甘石(煙)2兩,石蟹2錢,琥珀1錢,珍珠1錢,熊膽1錢,冰片2分,麝香3分。
諸般外障,雲翳蟹睛,血翳赤膜。
先將甘蔗2枝去皮,切作薄片,用清水4-5碗,煮2碗,將渣搗汁濾清;入川黃連2兩,熬1碗,去渣濾淨;加川蜜2兩,又熬至大半碗,入前藥共一處研至無聲為度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一。
黃連5兩,秦皮5兩(去粗皮),當歸(去蘆)3兩,赤芍藥3兩。
暴赤眼,腫痛赤澀。
上銼細。用臘水浸7日,細絹濾過,去滓,用浸藥水重湯煮至水乾,又以藥滓再浸再熬成膏,地坑內出火毒,卻入麝香、腦子各1錢,以瓷盒子盛。
每用銀箸點之,閤眼片時,藥化即好。病大者,勤勤點之。如藥幹,則用溫水化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豬膏1斤,白蜜1斤,黃連1兩。
口瘡,咽喉塞不利,口燥。
3味合煎,攪令相得。每含如半棗大,日4-5次,夜2次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黃連末1斤,生地黃自然汁1斤,白蓮藕汁1斤,牛乳汁1斤。
燥在上焦,多飲水而少食,大便如常,小便清利。
將汁熬成膏,搓黃連末為丸,如桐子大。
每次20丸,少呷溫水送下,日10次。
《活法機要》。
樸消1鬥(以水淘淨,陰乾用),白丁香5升(以水1鬥淘淨去土,杵細用),黃連半斤。
一切眼目疼痛,瘀肉攀睛,風癢淚落不已。
上量水入消、香於釜內,熬至7分,淘出,令經宿水面浮牙者取出控幹,以紙袋子盛,風中懸至風化,將黃連細末熬清汁曬乾,入風消,更加豬羊膽,和蜜令勻。
點眼。
《宣明論》卷十四。
好黃連1錢。
眼疾。
上為細末,以垍盞調兒孩乳汁成膏,盞內攤以古老錢1文,置一垍碟內,後用灸錢上1壯,便以黃連盞亞之,煙盡揭起,將艾灰、古老錢放入盞內,以百沸湯調及半錢,露1宿,以古老錢點之,口中苦即止,不計次數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川古勇連4兩,川柏皮4兩,元參4兩,大生地6兩,生龜版6兩,當歸(全)3兩。
眼癬,漏眼瘡,鼻(匿蟲),唇疳,乳癬,乳疳,臍瘡,臍漏,及肛瘍諸痔,莖疳陰蝕。
用麻油5斤,文火先前生地、龜板20分鐘,再入諸藥,煎枯漉淨滓,再上緩火入黃蠟20兩化勻,密封候用。
《瘍科綱要》卷下。
黃連2兩,白蘞2兩,白芷2兩,生胡粉1兩。
溫熱諸瘡。
上為細木。
用豬脂調塗。
《鬼遺》卷五。
黃連(去須)1分,膩粉1分,蕤仁(去皮)半分。
暴赤眼痛,渾渾眼澀。
先將去皮蕤仁爛研如膏,後入黃連、膩粉,同置一處研了後,以新綿厚裹於外,梨少許,以新汲水3盞,於淨器內澄濾2盞,候至清,取2分,浸藥裹了,良久濾汁。
仰臥將藥裹溫藥,點眼10餘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四。
黃連末1兩。
久痢。
雞子白和為餅,炙令如紫肝色,杵為末,以漿水3升,慢火煎成膏子。
每服半合,溫米飲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四一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
黃連(去須)1兩,蕤仁半兩,決明子半兩,秦皮(去粗皮)半兩。
自(目巟)(目巟)不明。
上為末。
以水8合,煎至3合,以綿濾去滓,澄清,點注眼中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黃連1斤(碾為末),牛乳汁1斤,生地黃1斤。
消渴,口舌幹,小便數,舌上赤脈。
上將汁熬膏,搓黃連末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少呷湯送下,每日10次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三十三。
黃連5兩(去須,搗為末),地黃汁1兩,蜜5合。
熱渴不止,心神躁煩。
上藥於銀器中以慢火熬成膏,收於瓷器中。
每服如彈子大,食後煎竹葉、麥冬湯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九。
淨黃連半斤,苦參4兩,秦皮2兩,杏仁49粒(冬月制,取雪水4碗,煎2碗,放淨瓷器內;又以水煎,取1碗,放前汁內;又以水1碗,煎取半碗,用淨汁,與前汁和一處,取淨銅銚子入汁在內,慢火熬,以桑條不住手攪,勿令沉底,勿動灰塵入汁中,務宜仔細。待熬至1碗,再入馬牙消半兩,同煎至半碗,取起,以紙蓋定),制過爐甘石末2兩,硼砂(末)半兩,乳香1錢,沒藥(末)1錢,膽礬(末)3錢,海螵蛸(末)2錢。
風熱眼疾。
和勻,入膏中取起,攤冷待幹。
以乳汁磨,點眼。
《育嬰秘訣》卷四。
黃連(去須,為末)半兩,黃柏(去粗皮,為末)半兩,豉(研細)半兩,蔓菁子(為末)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細研)半兩,水銀1錢。
一切久癬,積年不愈,四畔潛浸,復變成瘡,瘡色赤黑,癢不可忍,搔之血出。
先以水銀於掌中唾研如泥,次入乳缽內,下生油1合和勻,次入藥末,同研成膏,瓷盒盛。
取塗癬上,1日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半兩,川升麻半兩,蕤仁1兩(去赤皮,研),細辛1兩,石膽1豆許(研)。
眼赤痛不開。眼赤澀,疼痛不開,兼飛血赤痛。
上銼細,以水3大盞,煎至1盞半,綿濾去滓,入白蜜4兩相和,煎令稠,入研了石膽,拌令勻。
每日點少許於兩目眥頭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黃連(去須)1兩,升麻1兩,槐白皮1兩,大青1兩,苦竹葉1兩。
久患口瘡。
上銼細。
以水2升,煎至半升,去滓取汁,入龍腦、蜜,攪令勻,煎成膏。塗瘡上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黃連1兩,黃芩1兩,大黃2兩,黃蠟6兩,麻油2斤。
諸風癢瘡。
先用三黃入麻油煎枯,去滓再熬,臨好收入方上黃蠟,瓷杯收貯。
用時先以手擦患處發熱,以膏搽之。
《瘍科捷徑》捲上。
黃連(去須)3分,大銅錢7文,白礬(燒灰)1分。
小兒眼爛眥癢痛淚出,不能視物,風傷則痛。
以水並白蜜各3合,用銅器盛,於飯上炊1次,綿濾去滓,貯瓷盒內。
點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黃連5錢(炒黑),大黃末1斤,冰片2分。
足三陰經溼熱所致爛皮溼熱,其症腿部紅腫,所損不過一層薄皮,流脂成片,類乎血風,浸淫不已。
桐油1斤,入鍋內,熬起白星,加上藥,攪勻。
攤貼。
《外科集腋》卷五。
黃連不拘多少(去須,為末,銀器內重湯熬成膏),龍腦少許。
暴赤眼。目中赤脈,如火溜熱炙人,及翳膜昏花,視物不明。
上入罐子內,油單封閉令緊,沉於井底著泥處。
1宿取出,點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。
黃連25兩。
暴發火眼,紅腫作痛,怕日羞明。
將黃連熬汁過濾,反覆3次,用文火煎熬濃縮成膏,以不滲紙為度,每兩清膏兌煉蜜1兩。
用溫開水將眼洗淨,以藥膏少許點入眼角,靜臥10-20分鐘,1日2-3次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黃連8兩,杏仁1兩,菊花1兩,梔子1兩,黃芩1兩,黃柏1兩,龍膽草1兩,防風1兩,當歸1兩,赤芍藥1兩,生地黃1兩。
目中赤脈如火,溜熱炙人。
以水煎濃汁,去滓再煎,濾淨,碗盛,放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,滴入水中可丸為度,以陽丹收為丸。
臨用加片腦少許研和,以井水化開,鴨毛蘸點眼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黃連多用,雞柏根多用,地薄荷、田茶菊、嫩桕葉、苦花子、苦參根、地胡椒、七層樓、地芫荽、千里光(即黃蛇草)各等分。
目中赤脈如火,溜熱炙人。
上水煎,去滓濾淨,復煎候汁如稀飴樣,入冬蜜相停,即以碗盛放入湯瓶口上重湯蒸頓成膏,入陽丹1兩和勻,更入硃砂、硼砂各1錢,片腦、麝香各1分為妙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黃連3錢,當歸尾5錢,生地1兩,黃柏2錢,薑黃3錢。
疔瘡作燥,面板溼疹,水火燙傷,老年性陰道炎。鼻瘡;及湯火傷痛止生膿時。疔瘡作燥。一切面板溼疹,紅腫熱瘡,水火燙傷,乳頭碎痛等症。老年性陰道炎。
用香油12兩將藥煠枯,撈去滓,下黃蠟4兩溶化盡,用夏布將油濾淨,傾入瓷碗內,以柳枝不時攪之,候凝為度。
《金鑑》卷五。
川連4兩,金1錠,銀1錠。
哮喘。脈洪實,遍身痰氣火氣,坐臥不得。
水9碗,煎2碗;再用水6碗,煎1碗;再用水2碗,煎半碗,共成膏,加入人乳、牛乳,童便各1碗,薑汁、韭汁、側柏葉汁、田螺汁各1碗,再煎,入薄蜜收之,漸漸服。
《醫碥》卷六。
黃連(去須)1分(末),膩粉半錢,杏仁(湯浸,去皮尖)1分,蕤仁(去皮)半分。
暴赤眼痛,昏暈隱澀。
上先將杏仁、蕤仁爛研如膏,後入黃連、膩粉,更相和一處研了,以新綿厚裹,如棠梨許,以新汲水1盞,於淨器內,澄濾3遍,候至清,取2分浸藥裹子,良久捩汁。
仰臥,將藥裹搵藥點眼,10餘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。
黃連(去須,搗)2兩,竹葉2握(淨洗,切),棗1兩(焙乾,為末)。
肝臟壅熱,目中生胬肉,衝貫黑睛,赤痛不可止。
先將竹葉以水3盞煎至1盞半,去竹葉,下黃連、棗末,入白蜜半合,煎至1盞,綿濾去滓,重煎如稀餳,納瓷瓶中。
每以箸點目眥頭,日夜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黃連(去須,銼)3兩,豬脂1斤,白蜜4兩,羊髓(研)2兩。
口瘡,咽喉塞不利,口燥。
慢火煎豬脂,去滓,入黃連,又煎令黑色,下羊髓,髓化,以綿濾去滓,入蜜更煎數沸成膏,瓷盒盛候冷。
每含如棗大,咽津不妨,日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