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硇砂(不夾石者)1兩,芫花(醋拌,炒)1兩,狼毒(碎,銼,炒)1兩,乾漆(炒煙盡)1兩,京三稜(炮,銼)3兩,巴豆2錢(去皮心,研細,與硇砂用醋1升同熬成膏)。
脾臟久積冷氣,攻心腹痛脹,噁心嘔逆,臍下撮痛。
上除硇砂、巴豆外為末,與巴豆膏同拌勻,水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丸,食後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鱉甲3兩(水浸3日3夜,去裙,米醋蘸炙令脆,為末),桃仁100個(湯浸,去皮尖,炒黃,細研),硇砂3分(湯化,去石,煎成霜,上藥用釅醋4升,砂盆中慢火熬成膏,更入後藥),厚朴(去皮,生薑汁炙)1兩,陳皮(去白)1兩,神曲(炒)1兩,肉桂(去皮)1兩,肉豆蔻4個,檳榔2兩,柴胡(去苗)半兩。
小腸氣發不可忍,並治淋。
上為末,再溫前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生冷、油膩、溼面。
每服20-30丸,以細切生蔥熱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九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鱉甲2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防葵1兩(銼,炒令黃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,上3味為細末,以醋2升,煎令如膏),乾漆1兩(搗碎,炒令煙出),桂心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川椒紅1兩(微炒),桃仁2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銼,研入),木香1兩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。
積聚氣久不消,心腹虛脹,不欲飲食。
上為細末,納前煎中,更入少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鱉甲2兩,香附5錢,三稜5錢,莪術5錢,海粉5錢,青皮5錢,紅花5錢,桃仁5錢,神曲5錢,麥芽5錢。
瘧母血虛者。
上用醋煮,曬乾,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痢瘧纂要》卷十二。
鱉甲2兩(別搗為末),乾漆(搗碎,炒令煙出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京三稜1兩(炮裂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炒過),木香半兩。
虛勞,癥瘕不消。
上為末。先將鱉甲末以頭醋3升煎令稠,然後入諸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莧菜、生冷。
每服1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木香半兩(炒),胡黃連2兩,當歸1兩(去蘆),人參半兩(去蘆),茯苓1兩(白者,去皮),訶子半兩(炮,去核),檳榔1兩,使君子49個(炮),鱉甲2兩(醋浸,炙),麝香半兩(別研),蘆薈2錢半(別研),蕪荑1兩。
小兒諸般疳疾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