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(川者,去須蘆,研末)6兩,槐角子末2兩,豶豬大腸(去頭梢)。
諸痔及腸風下血。
上將連、槐末裝入半空,勿脹腸破,砂鍋水煮爛,待幹,連髒搗;若溼,加炒黃米粉少許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以白湯送下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三。
黃連(淨末)8兩。
新久痔,但舉發便血作痛,肛門墜重。大腸溼熱,大便下血,日久不止,多食易飢,肛門墜腫以及髒毒等症。
用公豬大髒盡頭1段長1尺2寸,溫湯洗淨,將連末灌入髒內,兩頭以線紮緊,用時酒2斤半,砂鍋內煮酒將幹為度;取起髒藥,共搗如泥;如藥爛,再曬1時許,復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若血色晦淡屬虛寒者忌之;忌五辛發物、房室。
每服7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久服除根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三。
胡黃連1兩,荊芥穗1兩,地榆1兩,槐花1兩5錢,槐樹木耳1兩5錢。
多年痔漏。
上為細末,用活鯽魚1尾,重10兩,去腸刺,取肉,搗如泥,和作團,用健豬大腸頭1尺5寸翻過,去油洗淨,裝前藥扎定煮熟,空心食之,至重不過2次;如年久日遠,以藥末曬乾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錢,空心以酒送下或以白湯送下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二十。
大鷹爪黃連半斤,槐花米2兩,枳殼1兩,防風5錢,粉草5錢,槐角5錢,香附子5錢,豬牙皂角5錢,木香5錢。
遠年近日腸風、髒毒下血。諸痔腫痛,腸風下血,脫肛痛癢,腸癰、脫毒成漏。
上為細末,用豬大髒約2尺長水洗淨,陳熟倉米3合同香附一處為末裝入,縛定口,量用水2大碗,砂鍋炭火煮幹,即添水,慢慢煮爛豬髒如泥,取起和藥搗如糊,再入黃連等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面、蒜、生冷、煎炙之物;忌房欲、惱怒、酸辣動火之物;寒症忌用。
每服80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二。
胡黃連(淨末)8兩,通血香1錢半,雄豬大腸(盡頭1段)1尺2寸。
新久痔漏,但舉發便下血作痛,肛門墜重,膿血不止,腫痛難坐,漏有孔者。溼熱內蘊,腸胃氣滯,濁氣瘀血流注肛門,痛癢皆作。
雄豬大腸溫湯洗淨,將連末及通血香灌入腸內,兩頭以白絲線紮緊,煮酒2斤半,新砂鍋內煮酒將幹為度,取起腸藥,各搗如泥,倘藥爛,曬1時復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久服除根。
《綱目拾遺》卷五。
黃芩240兩,槐角(炒)160兩,生地120兩,赤芍80兩,槐花(炒)120兩,阿膠(炒珠)80兩,地榆炭120兩,當歸80兩,芥穗80兩,黃連40兩。
腸風便血,痔瘡漏瘡,大便秘結,肛門腫痛。腸胃風熱,轉於血分引起的髒毒下血,日久不止,痔瘡焮腫。
上用豬大腸140尺,將群藥串粗末裝入大腸內,兩頭扎住,蒸熟曬乾,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3錢。
每服1丸,溫開水送下,每日2次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人參、當歸、槐角、川連、茯苓、花粉、牙皂、丹皮、生地、澤瀉、山萸、山藥、知母、黃柏各等分。
大便下血正赤,或伴肛門墜腫。
上為末,裝入生豬大腸內,繩扎住兩頭,用米1升,將豬腸放在米上同蒸,俟豬腸紫色方為熱透,將腸取出,去米,將腸、藥曬乾,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錢,白開水送服。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。
黃連4兩,生地6兩,當歸3兩,川芎2兩,白芍2兩,赤芍3兩,槐角2兩(炒),槐米2兩(炒),山甲2兩(土炒)。
痔瘡便血。
上為粗末,黃酒拌勻,裝入豬大腸內,兩端紮緊,上鍋蒸熟,再剖開曬乾,同大腸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菸酒辛辣刺激、腥羶等物;戒房勞;孕婦忌服。
每服3錢,晨飯前空腹以白開水送下,日1次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濟南方)。
槐米3兩,地榆2兩,川黃連3兩,炒荊芥2兩,黃柏3兩,薄荷2兩,淡黃芩3兩,橡碗殼1兩5錢,烏梅3兩。
腸風下血,痔瘡腫疼。
上為細末,用豬大腸1具煮爛,煉蜜為丸,每錢做20丸。
每服3錢,開水吞服,日1次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南京方)。
黃連1斤,槐花半斤。
痔漏,腸風下血,及水瀉痢疾。
上為末。用雄豬肥壯大腸,以酒醋洗淨,入藥扎兩頭;次用韭菜5-6斤,一半鋪甑底,藥腸盤於上,一半蓋之,文火蒸之,以腸脂化盡、腸皮如油紙薄為度;去腸取藥曬乾,稀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錢,以白滾湯送下,日2次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