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附丸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六引《楊氏黃病方》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(童便浸,炒)1斤,針砂(醋煅)1兩,厚朴(薑汁炒)5兩,甘草(炒)1兩,陳皮(去白,炒)3兩,白芍(炒)5兩,制蒼朮5兩,山楂肉(炒黑)5兩,茯苓(乳蒸,曬,焙)3兩,青皮(炒)6兩,苦參(炒,春夏)2兩(秋冬)1兩,白朮(土炒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脫力勞傷黃病,及一切黃胖病。

炮製方法

醋糊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一切生冷、油膩、發硬之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米飲送下;弱者7-8分,白朮湯送下。服過7日,手心即涼,內有紅暈起,調理半月即愈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六引《楊氏黃病方》。

《絳囊撮要》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鮮橘葉1兩(石臼內搗爛),童便制香附5錢,夏枯草花5錢(切碎),青皮5錢,川貝母5錢(去心),蒲公英5錢。

功效主治

乳癧。

炮製方法

先將青皮、香附曬乾為末,後入搗爛橘葉拌勻,再曬極幹,為細末,陳米飯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開水送服,不拘時候。以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絳囊撮要》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牽牛(炒)、香附子(炒)、石燕(煅紅,酒浸,研)、巴豆7粒(同牽牛炒,去巴豆)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疝氣,外腎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末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用蓖麻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一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子2兩(醋煮),吳茱萸1兩,白薇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白帶,下元虛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一。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當歸320兩,川芎80兩,白芍160兩,白朮(炒)160兩,熟地160兩,香附(炙)480兩,砂仁40兩,橘皮80兩,黃芩80兩。

功效主治

血虛氣滯,胸悶脅痛,經水不調,經期腹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過羅,煉蜜為丸,每丸重3錢,或用紹酒泛為小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丸每服2錢,溫黃酒送下,溫開水亦可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撫順方)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白人參1兩半,當歸2兩5錢,生地2兩,川芎2兩,酒芍2兩,貢術2兩半,橘紅1兩,元胡1兩,坤草2兩半,黃芩1兩,廣砂仁7錢5分,阿膠1兩,艾炭1兩半,香附7兩,茯苓1兩,棗仁1兩,炙草1兩,天冬1兩,山萸1兩,熟地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血寒經閉,血因寒凝,臍腹疼痛,堅硬拒按,脯熱骨蒸;氣滯經閉,經血不行,胸脘脹滿,氣促呃逆,筋骨疼痛;經行腹痛,血色不正,腰痛腿痠,肢軟神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丸2錢重。

注意事項

忌食生冷;孕婦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腹白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撫順方)。

《同壽錄》卷三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香附米(童便浸1宿,醋煮3次,曬乾,炒,為末)4兩,當歸(酒洗)1兩,生地(酒洗)1兩,熟地(9蒸酒煮)1兩,川芎(酒洗)1兩,白芍(酒炒)1兩,黃芩(酒炒)1兩5錢,白朮(土炒)2兩,陳皮(去白)1兩,小茴香5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80-90丸,空心清米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同壽錄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(為末)1分,附子(生,去皮臍,為末)半兩,硫黃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蟲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先用蜜陀僧末半兩,入醋熬成膏,然後入3味藥末,一處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。

方出《醫學正傳》卷二,名見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五: 香附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3兩,香附1兩半,蘿蔔子(蒸)1兩,杏仁1兩,瓜蔞仁1兩,半夏1兩,黃芩5錢,茯苓5錢,川芎3錢。

功效主治

食積痰嗽。

使用方法

為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醫學正傳》卷二,名見《東醫寶鑑·雜病篇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