破故紙(炒)半兩,茴香(淘去沙,炒)半兩,石菖蒲半兩,肉桂(去粗皮,不見火)半兩,川椒(去目合口者,炒出汗)半兩,牡蠣(煅)半兩,木香(不見火)半兩,陳皮(去瓤)半兩,縮砂仁半兩,當歸(去蘆,酒浸)半兩,川楝子(去核,炒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姜制,炙)1兩,鹿角霜1兩,吳茱萸(炒)1兩,桃仁(去皮尖,炒)4兩,蒼朮(米泔浸1宿,炒)4兩,草烏頭2兩(鹽煮),青鹽4兩半(炒幹)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60丸,食前鹽湯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引王克明方。
青鹽(細研)1兩,蜀椒(去目並閉口者)1兩半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2兩,牛膝(酒浸1宿,焙)2兩,巴戟天(去心)2兩。
上為末,用豶豬腎1對,去脂膜,細切研爛,以浸藥酒熬為膏,丸如梧桐子大,焙乾。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茴香3兩(炒香),菟絲子4兩,千山藥2兩,青鹽1兩。
腎虛及足膝無力。肝腎虛損,腰膝無力,顫振軃曳。
上將菟絲子洗淘,無灰酒浸,日中煎7日,冬天近火煨之,曬乾別末,將餘藥末和勻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鹽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本事》卷二。
青鹽1錢,硇砂1錢,細曲末3錢,鹽豉40個,大椒30粒,巴豆30個(去皮心膜,出油)。
一切冷積,作痛無時,宿食不消,及一切酒食所傷。
上入揀棗30個,同末,入巴豆和勻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薑湯送下。積在上,食後服。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四。
黑牽牛2兩(炒,別研,取頭末),山藥(去皮)、杜仲(炒斷絲)、川烏(炮,去皮臍)、川楝子(去核)、茴香(炒)、紅椒皮(炒)、青鹽(別入)、破故紙(炒)、陳皮(去白)、蒼朮(切,炒黃色)、附子(炮,去皮臍)各等分。
腰疼,及精滑漩多,四體睏乏。
上為末,入青鹽同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腹鹽湯送下。
《得效》卷八。
青鹽(研)1兩,牡蠣(研)3兩(上2味同研入小瓷盒內,以鹽泥固濟,令幹,火煅通赤,取出候冷,再研勻)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兩,茴香子(炒)1兩,青橘皮(湯浸,去白,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下元積冷傷憊,筋骨無力,及小腸氣疼痛,並腎臟風毒,腰膝乏力沉重。
上除前2味外,為末,再同研勻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或鹽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