防風通聖散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: 防風通聖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薄荷、力子、麻黃、黑梔、甘草、荊芥、桔梗、連翹、石膏、元參、木通。

功效主治

麻症表裡三焦俱實,昏睡壯熱,目赤舌乾嚥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蔥、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症整合》卷四。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: 防風通聖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1兩,當歸1兩,川芎1兩,芍藥1兩,大黃1兩(煨),芒消1兩,連翹1兩,薄荷1兩,麻黃1兩,桔梗1兩,石膏1兩(煅),黃芩(炒)1兩,白朮2錢5分,山梔2錢5分,荊芥2錢5分,甘草2兩,滑石3兩,白芷5錢,蒺藜5錢(炒),鼠粘子5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熾盛,大便秘結,發熱煩躁,表裡俱實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錢,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癘瘍機要》卷下。

《醫學啟源》卷中: 防風通聖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2錢半,川芎5錢,石膏1錢,滑石2錢,當歸1兩,赤芍5錢,甘草2錢半(炙),大黃5錢,荊芥穗2錢半,薄荷葉2兩,麻黃5錢(去根苗節),白朮5錢,山梔子2錢,連翹5錢,黃芩5錢,桔梗5錢,牛蒡(酒浸)5錢,人參5錢,半夏(姜制)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熱鬱結,氣血蘊滯,筋脈拘攣,手足麻痺,肢體焦痿,頭痛昏眩,腰脊強痛,耳鳴鼻塞,口苦舌幹,咽嗌不利,胸膈痞悶,咳嘔喘滿,涕唾稠粘,腸胃燥熱結,便溺淋閉,或腸胃蘊熱鬱結,水液不能浸潤幹周身而為小便多出者;或溼熱內甚,而時有汗洩者;或表之正氣與邪熱並甚於裡,陽極似陰,而寒戰煩渴老;或熱甚變為瘧疾,久不已者;或風熱走注,疼痛麻痺者;或腎水陰虛,心火陽熱暴甚而中風;或暴喑不語,及喑風痛者;或破傷中風,時發潮熱搐搦,並小兒熱甚驚風,或斑疹反出不快者;或熱極黑陷,將欲死者;或風熱瘡疥久不愈者;並解耽酒熱毒,及調理傷寒,發汗不解,頭項肢體疼痛,並宜服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每日3次。病甚者,5-7錢至1兩;極甚者,可下之,多服2兩或3兩,得利後,卻當服3-5錢,以意加減。病癒,更宜常服,則無所損,不能再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啟源》卷中。

《秘傳大麻瘋方》: 防風通聖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荊芥、當歸、羌活、獨活、殭蠶、甘草、滑石、黃柏、白朮、桔梗、薄荷、山梔、川芎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紫雲瘋,起時形如紫雲,從上而下,前後一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吃1服,後加大黃、芒消、連前藥各4錢,水煎緩服。至利為度,不用服盡。後服返元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秘傳大麻瘋方》。

《瘋門全書》: 防風通聖散

配方組成

北防風、荊芥、白附、白芷、白蒺藜、殭蠶、蒼朮、白鮮皮(無癬不用)、靈仙、苦參(無癬去之)、元參、赤芍、川芎、川連、焦梔、檳榔、銀花、牛子、大黃、芒消、枯芩、生石膏、條甘草、燈心。

功效主治

癘疾。

使用方法

大黃、芒消2味,俟起藥時放下,令2-3沸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瘋門全書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