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志(去心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)1兩,人參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地榆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精神恍惚,坐臥不寧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煎茯苓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遠志(去心,薑汁淹)2兩,石菖蒲2兩,茯神(去木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人參1兩,龍齒1兩。
因事有驚,心神不定,夜夢驚墮,小便白濁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
每服70丸,食後、臨臥熱湯送下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五引《濟生》。
酸棗仁(炒,別研)1兩,遠志(去心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人參(去蘆)1兩,石菖蒲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龍骨(煅)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天麻1兩,半夏曲1兩,鐵粉1兩,辰砂半兩(別研)。
心氣不寧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30丸,溫酒或人參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人參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蘆薈(研)半兩,琥珀半兩,蔓荊子半兩,川芎1兩,生地黃1兩,熟地黃(洗,焙)1兩,茺蔚子1兩,蟬殼(洗,曬)1兩,車前子7錢半,細辛7錢半,白蒺藜(炒,去刺)7錢半,遠志(水浸,去心,曬乾,薑汁蘸,焙)7錢半,全蠍5枚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粥飲送下,臨睡石菖蒲湯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。
遠志(去心,用甘草水煮)半斤,茯神(去木)2兩,益智仁2兩。
小便赤濁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臨臥棗湯送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遠志(去心,洗,銼,炒令黃色)半兩,南星半兩,白附子(炮微黃)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人參(去蘆)半兩,酸棗仁(微炒,去皮,研)半兩,金箔5片,硃砂(水飛)半兩(入麝香少許同研)。
因驚語言顛錯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30丸,食後、臨臥薄荷湯送下。
《本事》卷二。
白茯苓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石菖蒲半兩,人參(去蘆)2錢半,益智仁(去皮)2錢半。
白濁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麥門冬、燈心煎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遠志(去心,薑汁淹)5錢,酸棗仁(炒)5錢,黃耆5錢,石菖蒲5錢,茯神(去皮木)1兩,茯苓1兩,人參1兩,龍齒1兩,麥門冬2錢半,五味子2錢半。
夢遺精滑,由心火旺而腎水衰者。
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70丸,食後、臨臥熟水送下。
《醫林繩墨大全》卷六。
麥冬5錢,石菖蒲5錢,甘菊5錢,遠志5錢,杞子4錢,熟地4錢。
心腎兩虛,近視,不能遠視者。
煉蜜為丸。
空腹臨臥服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七。
遠志1兩半,人參1兩半,熟地5兩,黃耆3兩(蜜炙),當歸3兩,白朮1兩半(炒),阿膠3兩(麩炒),柏子仁3兩(炒),萸肉1兩半,麥冬3兩(去心)。
產後驚悸,脈浮虛軟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每服3-5錢,金箔湯送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人參半兩,白茯苓半兩,川姜(炮)半兩,牡蠣(煅取粉)1兩,遠志(去心,薑汁制炒)1兩。
心腎虛,煩渴引飲,胸間短氣,小便自利,白濁洩遺。
上為末,用蓯蓉一兩,酒熬成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糯米湯送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。
遠志(去心)1兩,石菖蒲1兩,茯神(去木)1兩,天竺黃半兩,酸棗仁(炒)半兩,硃砂3分(別研),犀角屑1分,龍齒(別研)1分。
憂愁思慮過多,苦勞心神,恍惚健忘,睡臥不寧。
上藥除別研外併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、臨臥溫熟水送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遠志(去心,薑汁炒)2兩,牡蠣(煅,取粉)2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人參1兩,乾薑(炮)1兩,辰砂(別研)1兩,肉蓯蓉(淨洗,切片,焙乾)4兩。
丈夫、婦人心氣不足,腎經虛損,思慮太過,精神恍惚,健忘多驚,睡臥不寧,氣血耗敗,遺瀝洩精,小便白濁,虛汗盜汗,耳或聾鳴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煎燈心、鹽湯送下;溫酒亦可。
《局方》卷五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遠志(去心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杜仲(去粗皮,炙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。
腎勞虛損,夢寐驚悸,少腹拘急,面色黧黑,小便白濁,腰脊疼痛。
上藥除菟絲子外,為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遠志(去心)2兩半,人參2兩半,山芋2兩半,防風(去叉)2兩半,玄參2兩半,苦參3兩,鐵粉(細研)3兩,烏頭(燒灰存性)3兩。
氣昏多睡,晝夜不足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米飲送下,日2次。漸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遠志(去心)2兩,山芋2兩,柏子仁2兩,巴戟天(去心)2兩,續斷2兩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2兩,菟絲子(酒浸,焙乾,別搗)2兩半,荊實2兩半,山茱萸2兩半,五味子2兩半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4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4兩。
真元衰憊,耳焦面黑,精神不爽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服之月餘,氣壯精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山芋1兩,凝水石(碎研)1兩。
昏虛。
上為末,用白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人參湯送下。加至30丸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遠志1兩,菖蒲1兩,龍齒1兩,茯神1兩,黃耆1兩,人參1兩,赤石脂1兩,乾地黃2兩,麥門冬半兩。
心中恍惚不寧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-30丸,米飲送下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硃砂1兩,遠志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茯神1兩,甘草1兩,白石英1兩,紫石英1兩,幹山藥1兩,龍齒1兩。
心氣不定,恍惚健忘,語言錯亂,或即謇澀,驚悸心忪,神思不定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煎人參湯送下,寅、午、戌時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遠志(薑汁醃,取肉焙)1兩,茯神(去木)1兩,黃耆(炙)1兩,熟地黃(洗)1兩,人參1兩,石菖蒲半兩,當歸3分。
虛勞驚悸,神氣不寧。
上為末,粟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九。
遠志(去心)1兩,山芋半兩,人參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金箔10片,銀箔10片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茶、酒隨意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續斷2兩,薯蕷2兩,遠志2兩(去心),蛇床子2兩,肉蓯蓉2兩。
男子萎弱。
上為末,以雀卵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7-10丸,以酒送下。百日知之。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備急方》。
遠志(去心)1兩,山芋1兩,肉蓯蓉(去皴皮,酒浸,切,焙)1兩,牛膝(去苗,酒浸,切,焙)1兩,石斛(去根)1分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分,巴戟天(去心)1分,人參1分,山茱萸1分,澤瀉1分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)1分,茯神(去木)1分,覆盆子1分,續斷1分,生乾地黃(焙)1分,桂(去粗皮)1分,鹿茸(酒炙,去毛)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牡丹皮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分,五味子1分,杜仲(去粗皮,炙,銼)1分,蛇床子1兩,楮實(微炒)1兩,黃耆1兩。
腎臟虛乏,久感寒溼,因而成痺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遠志5分,茯苓5分,細辛5分,菟絲子5分,木蘭5分,續斷5分,人參5分,菖蒲5分,龍骨5分,當歸5分,芎5分,茯神5分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-10丸,日2夜1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三。
遠志(水浸取肉,姜淹焙乾)1兩半,山藥(炒熟)1兩半,地黃(洗,曬)1兩半,天門冬(去心)1兩半,龍齒(研細)1兩半,白茯苓1兩2錢半,茯神(去木)1兩2錢半,地骨皮1兩2錢半,辣桂6錢1分。
心氣不足,遺精白濁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粳米湯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十。
遠志2兩,茯神1兩,石菖蒲1兩,黃耆1兩,熟乾地黃1兩,人參1兩。
虛勞驚悸,神氣不寧。
上為細末,水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雞峰》卷七。
遠志(去心,炒)6兩,山藥(炒)6兩,熟地黃6兩,天門冬(去心)6兩,龍齒(水飛)6兩,麥門冬(去心)5兩,五味子5兩,車前子(炒)5兩,白茯苓5兩,茯神(去木)5兩,地骨皮5兩,桂心5兩。
心腎氣不足,驚悸健忘,夢寐不安,遺精,面少色,足脛痠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溫酒、米湯任下。
《三因》卷十三。
遠志2兩(去心),茯神1兩,石菖蒲1兩,黃耆1兩(銼),熟乾地黃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薯蕷1兩,麥門冬2兩(去心,焙),龍齒1兩(細研),紫石英1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虛勞驚悸,神氣不足,多忘不安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以人參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遠志3分(去心),白朮3分,龍骨1兩,牛黃半兩(細研),紫葳半兩,虎睛1對(酒浸,微炙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3分(銼),防風3分(去蘆頭),桂心1兩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熟乾地黃1兩。
心臟風虛,多驚悸,喜怒不安。
上為末,入牛黃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遠志1兩(去心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赤石脂1兩,熟乾地黃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茯神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1分,薯蕷1兩。
心氣不足,驚悸多忘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以清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。
遠志3分(去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苦參3分(銼),馬頭骨灰3分,茯苓3分,菖蒲半兩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鐵粉半兩。
膽熱多睡。
上為末,入硃砂等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後煎木通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。
遠志(去心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1兩,柏子仁1兩,車前子1兩半,決明子2兩,細辛半兩,茺蔚子2兩。
眼生釘翳,日月深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及夜臨臥時以粥飲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引《聖惠》。
遠志(去心)1兩,黃耆(銼)1兩,白茯苓1兩,桂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白朮1兩,鍾乳粉1兩,獨活1兩,柏子仁1兩,阿膠(搗碎,炒令黃燥)1兩,菖蒲1兩,熟乾地黃1兩,薯蕷1兩。
產後髒虛不足,心神驚悸,志意不安,腹中急痛,或時恐怖,夜不安臥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