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骨皮3錢,甘草3錢,黃芩3錢,川芎3錢,北柴胡5錢,香附3錢。
日夜虛熱,脈微細。
加竹葉10片,水煎,空心服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。
白朮2錢,白芍5錢,當歸3錢,柴胡2錢,陳皮1錢,半夏1錢,鱉甲3錢,甘草5分,茯苓3錢。
正值飲食之時,忽遇可驚之事,驚氣未收,遂停滯不化,久成癥瘕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七。
人參、白茯苓(去皮)、柴胡(去苗)、白朮(炒)、黃耆各等分。
婦人血風勞,五心煩躁,心多怔忪,恍惚憂懼,頭目昏重,夜多盜汗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加甘草1寸,同煎6分,溫服。
《準繩·女科》卷二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甘草(微炙赤)半兩,當歸(去苗,銼,微炒)1兩,茯苓(去皮,白者)1兩,芍藥(白)1兩,白朮1兩,柴胡(去苗)1兩。
肝鬱血虛,兩脅疼痛,頭痛目眩,口燥咽乾,神疲食少,往來寒熱;婦人月水不調。血虛勞倦,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忪頰赤,發熱盜汗,減食嗜臥;血熱相搏,月水不調,臍腹脹痛,寒熱如瘧;及室女血弱陰虛,榮衛不和,痰嗽潮熱,肌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產後亡陰血虛,心煩自汗,精神昏冒。口舌生瘡。或因勞疫所傷,或食煎炒,血得熱而流於脬中,小便帶血。乳母肝脾有熱,致小兒痘瘡欲靨不靨,欲落不落。女子月經來少色淡,或閉不行。怒火而致翻花瘡。血虛小便不禁。肝膽二經鬱火,或胃脘當心而痛,或肩背絆痛,或時眼赤痛,連及太陽;六經傷寒陽證;或婦人鬱怒傷肝,致血妄行,赤白淫,砂淋、崩濁。心肝鬱而致肝癰,左脅痛,手不可按,左脅見紫色而舌青。肝家血虛火旺,口苦,倦怠煩渴,抑鬱不樂,小腹重墜。傷寒火鬱於中,乾咳連聲而痰不來,或全無痰。肝鬱血虛所致的神疲食少,乳房作脹,舌淡紅,脈弦而虛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大盞,加燒生薑1塊(切破)、薄荷少許,同煎至7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局方》卷九。
麥門冬2錢5分,當歸4錢,白芍4錢,柴胡4錢,黃芩3錢,川芎3錢,熟地3錢,半夏2錢5分,甘草1錢5分。
室女17-18歲時脾胃虛弱,誤食生冷,經脈不通,或阻百日,或半年,顏色有異,飲食少進,寒熱往來,四肢睏倦,頭疼目眩,腹疼噁心,煩熱嘔吐,腹脹。
分4帖。每帖加生薑3片,水2鍾,煎8分,空心服。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當歸2錢,白芍2錢,幹葛2錢,生地1錢5分,川芎1錢5分,黃芩1錢5分,人參9分,麥冬9分,柴胡1錢,烏梅肉3個。
婦人胎產因食姜、蒜、胡椒熱物過多,血熱積於脾胃,氣攻上焦,產後發汗,口乾作渴,唇裂生瘡。
分2帖。水煎服。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白芍、白朮、白茯、歸身、甘草、薄荷。
婦人血少,月水不調,腹痛潮熱。
加煨姜2片,水煎服。
《女科萬金方》。
人參、知母、竹青、黃連、甘草、滑石、生地黃、韭根、柴胡、犀角。
傷寒愈後勞復,陰陽易。
水2鍾,加大棗2枚、生薑3片,水煎服;捶法臨服入燒裩襠末1錢半調服。有粘汗出為效;不粘汗出再服,以小水利、陰頭腫即愈。
《傷寒六書》卷三。
柴胡1錢,芍藥1錢,陳皮1錢,牡丹皮1錢,茯神1錢,當歸1錢,白朮1錢,貝母1錢,薄荷7分,黃連5分(每1兩用吳萊奧2錢,水拌炒焦色,合用)。
鬱瘧。
《醫貫》卷六。
當歸(酒洗)1錢5分,白芍(酒炒)1錢,柴胡1錢,黃芩1錢,川芎7分,熟地黃7分,半夏(姜炒)7分,人參5分,麥門冬(去心)5分,甘草4分。
室女17-18歲,脾胃受傷,氣血俱弱,誤食生冷,經脈不通,或百日或半年,顏色青黃,飲食少進,寒熱往來,四肢睏倦,頭疼目弦,肚疼結塊,五心煩熱,嘔吐膨脹。
上銼散。
加生薑3片,水煎,熱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七。
軟柴胡5分,白芍藥1錢半(酒炒),冬白朮1錢半(炒),當歸身2錢,白茯苓2錢(去木),粉甘草5分,鉤藤鉤5錢,忍冬藤3錢。
肝脾兩虛,寒熱食少,營氣虛而瘛瘲;女子經用潮熱,男子陰虛木旺,脈弦虛數。
水煎,去滓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十八。
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甘草、柴胡。
女子一向閉經,血海已涸,適逢出痘,毒氣鬱於衝任之間,二陽併發,熱甚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。
當歸、白芍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柴胡、薄荷、丹皮、山梔。
肝鬱血虛,婦人經閉及月經不調。婦人胃氣不調,貌本壯實,飲食漸減,經水不通。肝經血虛木鬱。臍腹脹痛,午後煩熱,精神疲倦。
忌氣惱勞碌;孕婦忌服。
《女科切要》卷一。
白朮、白芍、當歸、柴胡、茯苓、丹皮、薄荷、麥冬、山梔、牛膝、甘草。
乾咳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一。
白朮,川歸,白芍,花粉8分,玄胡8分,地骨皮1錢,石蓮子1錢,黃芩4分,薄荷4分,龍膽草5分(1方無黃芩)。
婦人血虛,性急,或當行經時房事觸傷,腹中結塊如雞子大,左右而動,月水不行,變作五心煩熱,頭昏目眩。婦人行經時及產後過食生冷之物,血見水即滯,閉而發熱,初起1-2月生寒發熱,五心煩躁,口苦舌幹,面色青黃。
上為散服,或水煎服。
《女科秘要》卷三。
歸身9g,焦白朮6g,甘草3g,柴胡6g,丹皮6g,茯苓12g,焦山梔6g,白菊6g,白芍9g,杞子9g,石菖蒲10g。
七情內傷所致肝鬱氣滯型,或溫熱病後,玄府鬱閉而致雙眼失明,如球后視神經炎、視神經萎縮、皮質盲(近似中醫青盲),或突然失明,如急性球后視神經炎、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、視網膜中央靜脈血栓形成、視網膜靜脈周圍炎所致玻璃體出血(近似中醫暴盲)。
《韋文貴眼科臨床經驗選》。
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、人參、半夏(制)、柴胡、黃芩、陳皮、麥門冬、甘草各等分。
脾胃虛弱,經脈不通,或寒或熱,不喜飲食,飽脹嘔吐,煩躁。
水2盞,加生薑3片,煎8分,空心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四。
當歸1錢,白芍1錢,茯苓1錢,白朮1錢,柴胡1錢,香附8分,丹皮7分,甘草6分,薄荷5分,黃芩(有熱加)5分。
婦人血虛,五心煩熱,肢體疼痛,頭目昏重,心忡頰赤,口燥咽乾,發熱盜汗,食少嗜臥;血熱相搏,月水不調,臍腹作痛,寒熱如瘧;及室女血弱,榮衛不調,痰嗽潮熱,肌體羸瘦,漸成骨蒸。
水2鍾,煎8分,食遠服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