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牛子2錢,竹茹1錢,輕粉1錢,梅肉1個。
黴毒痼疾,累月積年難愈者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茶末為衣。
每服3分,白湯飲送下,日3次,盡1劑。後服備急丸5分,穢物當下。凡施劑未必盡劑,隨病人強羸可權之。
《名家方選》。
烏雞子1枚(去黃取白,盛於盞內,用膩粉1錢半、巴豆1或7粒新者去皮心,同入雞白內蒸熟,取於乳缽內研令勻細)。
瘰癧。
別用膩粉3錢匕,於手掌中以病人津唾調和,合前藥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5丸,荊芥、薄荷茶送下,黃昏時服,至一更如未轉,更以薄荷茶投之。若腹痛,先取下宿食1次,第2次以水盛取,見病根惡物出也。或患年深,只可3度轉,出盡惡物,其項漸小;或大者,先使線記,轉了其項旋小為驗。不得出風,1月內將息,後用補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水銀粉4錢,滑石2錢,凝水石3錢,海金沙1錢。
水氣。
上為細末,用白麵裹,上用泥裹,以牛糞火燒,覺火稍炎便去之,取出藥,恐粉走也。颳去泥及乾麵,就有溼者,燒面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第1日3丸,第2日6丸,日2次;第3日12丸,日3次,煎漿水、燈心、生薑冷湯送下。若病勢未行,第4日更服12丸,然所服不可過多,若能不服第4服得行乃佳,恐藥力太過,須慎此1服。若服第1服,牙齒便動水行,則不可治,不須與藥;若得第2日、第3日小便行乃妙。服藥腹中作聲,背胛疼時牙欲動也,既動則用封渫牙方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