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小豆1合(炒熟),白蘞1兩,露蜂房1兩(燒灰),蛇皮2尺(燒灰)。
鼠瘻及出膿水,項強頭疼,四肢寒熱;蚍蜉瘻;小兒一切瘻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一。為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古今錄驗》“白蘞散”之異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為《外臺》卷四引《深師方》“赤小豆茯苓湯”之異名。
赤小豆2-7粒,丁香2-7粒,麝香1錢(細研),瓜蒂2-7枚,青布灰3錢。
陰黃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水調下,日4-5次。若取少許吹鼻中0,即出黃水,為效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赤小豆1兩(炒熟),黃耆1兩(銼),白蘞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生乾地黃1兩,桂心半兩,黃芩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。
酒痔,大腸中久積熱毒,下血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槐子仁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赤小豆3合,糯米3合,松脂半兩,黃柏半兩(微炙,銼),白礬灰半兩,萵苣子3合,黃丹半兩(微炒),密陀僧半兩(細研)。
熱毒瘡腫痛。
上為末。
用生油調塗,日2-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赤小豆(炒熟)半兩,糯米(微炒)半兩,吳茱萸半兩(炒熟),黃連半兩(去須),黃柏半兩(銼),乾薑半兩,蛇床子半兩。
惡瘡人不識,多年不愈者。
上為細散。
以生油和如面脂,每用時,先煎槐枝湯洗瘡令淨,然後塗藥,日2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赤小豆3合(炒幹,納醋中,如此7遍),人參半兩,甘草半兩(炙令赤色,銼),瞿麥穗半兩,白蘞半兩,當歸半兩(切,焙),黃芩半兩(去黑心),豬苓半兩(去黑皮),防風半兩(去叉),黃耆3分(銼),薏苡仁3分,升麻3分。
乾溼疥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3錢匕,空心以粥飲下,日2次,夜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赤小豆1兩,丁香1分,黍米1分,瓜蒂半分,薰陸香1錢,青布5寸(燒灰),麝香1錢(細研)。
急黃身如金色。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清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若用少許吹鼻中,當下黃水即效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赤小豆1兩(炒熟),白蘞1兩,牡蠣1兩(燒灰)。
蜂瘻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赤小豆1鬥(略焙)。
一切無名大毒。
上為細末。
用黃蜜調敷,或蔥汁、好醋、酒、菊花根葉搗汁、靛汁俱可調敷,中留一孔透氣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赤小豆半兩,豬牙皂莢半兩,消石半兩,黃柏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木鱉子半兩。
小兒熱毒風毒,生惡核。
上為細散。
用雞子清調塗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赤小豆3-7枚(燒)。
產後煩悶,不能食,虛滿。
上為末。
以冷水和,頓服之。
《千金》卷二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《小品方》。為《金匱》捲上“赤小豆當歸散”之異名。
小豆2分,秫米2分,雞矢白2分。
黃疸,面目黃。
上為末。
分3服,黃汗當出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五。
槐白皮半斤(切),苦酒2升,赤小豆。
諸惡瘡。
槐白皮以苦酒漬半日,颳去瘡處以洗,日5-6次,末赤小豆以苦酒和,敷之,燥復易,小兒以水和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八引《千金》。
赤小豆1升,桑根白皮3兩(銼),白朮3兩,生薑3兩(切),鯉魚2斤(去鱗腸肚),陳橘皮3兩(湯浸去瓤)。
風水,腹臍俱腫,腰不得轉動。
上銼細。
水1鬥,都煮令熟,出魚,量力食之,兼食小豆,勿著鹽,便以任性食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遠志8錢,首烏皮1兩,赤小豆1兩5錢,紅花8分,荊芥3錢。
癰疽初起。
上為細末。
每藥末1兩,加真麝香4分,蔥酒汁調敷。
《古方匯精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