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、枳殼、厚朴、甘草。
傷寒陰厥。用溫復陽太過,不耐辛溫,胃熱譫語。
《傷寒大白》卷四。
大黃、芒消、枳實、厚朴、黃芩。
陽明經胃實,潮熱譫語,燥渴,大便不通,手足濈濈自汗,或面赤譫語,脈洪數,或揭去衣被,惡熱,飲水不止者。
加甘草,水煎服。以利為度。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二。
枳殼、酒大黃、檳榔末、甘草。
痘後滯下。因平日食煎炒,素有積熱,痘後氣血虛,不能勝積,故利膿血,腸鳴作痛,裡急後重;或療腸垢,因痘出之後,飲水太過,水停作洩,熱毒乘虛入裡,便下膿血者。
水煎服。次用黃芩湯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。
大黃3錢(酒制),元明粉1錢5分,甘草1錢,枳殼1錢5分。
牙衄,陽明壅塞盛之甚,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。
上水煎,去滓,入玄明粉、童便頓服。
《外科證治全書》卷二。
大黃、芒消、甘草各等分,生薑3片。
熱留胃中發斑,及服熱藥過多而發斑。小兒肥甘過度,必生內熱,以致發熱蒸蒸,小便赤澀,面赤唇焦,舌燥而渴,脈實有力者。
上用水1盞半,先煎大黃、甘草、姜,煎至6分,後入消,水煎去滓,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