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中益氣湯

《梅氏驗方新編》卷六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2兩,人參1錢,炙草8分,半夏1兩,炒白芍5錢,獨活5錢,防風5錢,炒白朮3錢,茯苓3錢,澤瀉3錢,柴胡3錢,連翹2錢,羌活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損傷後氣虛感邪,膿出不止,瘡口白肉突出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、大棗2枚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梅氏驗方新編》卷六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甘草(炙)、柴胡(炙)、白朮、升麻、陳皮、桂枝、當歸、木香。

功效主治

痘收之後,脾胃虛弱,寒熱往來似瘧,不分早晚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一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5分,甘草(炙)1錢,人參1錢,當歸1錢,白朮1錢,升麻3分,柴胡3分,陳皮3分,麥門冬6分,五味子(炒)5分。

功效主治

瘡瘍元氣不足,四肢倦怠,口乾發熱,飲食無味,或飲食失節,或勞倦身熱,脈洪大而無力,或頭痛而惡寒,或聲高而喘,身熱而煩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大棗2枚,煎1鍾,空心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一。

《回春》卷七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1錢,黃耆1錢,人參5分,白朮8分,柴胡1錢,升麻1錢,幹葛1錢,甘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結痴而誤犯風寒,惡寒發熱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七。

《痘疹全書》卷下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陳皮、甘草、青皮、枳實、木香、神曲(炒)、黃連、麥芽。

功效主治

痘靨之後,因內傷飲食,腹飽悶不喜食,脈弦滑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全書》卷下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九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苓、升麻、柴胡、炙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後感冒風寒,發熱,聲重鼻塞,惡寒惡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九。

《杏苑》卷三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4錢,甘草(炙)5分,白朮1錢,人參3錢,升麻2分,柴胡5分,陳皮8分,黃柏6分,當歸1錢,生薑3片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、時疫愈後,勞役復熱,自汗倦怠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用水煎熟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杏苑》卷三。

《喉科種福》卷四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牛蒡子1錢半,元參3錢,蜜耆3錢,白朮1錢半(蜜炒),廣陳皮1錢半,當歸1錢半,甘草1錢,麥冬3錢半,苦桔梗1錢,紅棗1枚,生薑3片,柴胡2錢(酒炒),升麻8分(酒炒)。

功效主治

慢喉風,平素體虛,更兼暴怒,或過食五辛而生,或憂思太過而成。其發緩,其色淡,其腫微,咽乾,舌滑而白,大便自利,脈細而微,唇如礬色,午前痛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喉科種福》卷四。
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當歸1錢,陳皮1錢,甘草5分,黃耆1錢5分,升麻5分,柴胡5分。

功效主治

大人腸風,及痔瘡出血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加地榆1錢同煎,用芝麻油蘸紙點火燒荊芥穗灰,研末,調和前藥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六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炙甘草、漂白朮、廣陳皮、小枳實、杭青皮、南木香、六神曲、老麥芽、炙黃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後久已無熱,因傷食發熱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、大棗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六。

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卷下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5分,當歸5分,白朮5分,白茯苓1錢,川芎4分,白芍4分,蘿蔔子4分,木香3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氣不足,微滿,誤服耗氣藥而脹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傅青主女科·產後編》卷下。

《一盤珠》卷三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3錢,當歸3錢,白朮3錢,廣陳皮3錢,川升麻8分,人參6分,柴胡6分,甘草6分,桂枝、防風、木通、木瓜。

功效主治

體虛冒風發腫。

使用方法

姜皮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一盤珠》卷三。

《嵩屋尊生》卷八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,人參1錢,白朮1錢,當歸1錢,炙草5分,陳皮5分,升麻3分,柴胡3分,麻黃根1錢,浮麥1錢。

功效主治

內傷氣虛自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嵩屋尊生》卷八。

《活幼心法》卷四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8分,蜜炙黃耆1錢,白朮8分,當歸身8分,柴胡4分,升麻4分,川芎4分,炙甘草5分,陳皮4分,生薑1片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漿足回水,至結痴還元數日,發熱稍緩,頭熱面不甚熱,手心腳心熱,手背腳背不熱,精神睏倦,大小便利者,為虛熱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心法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四引《內外傷辨》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半錢,人參(去蘆)3錢,甘草半錢,紅花1分,白芍藥3分(秋冬之月未有,只用白朮3分,代之),葛根半錢,當歸身2分(酒洗,焙乾),橘皮(不去白)2-3分,升麻2-3分,柴胡6分或3分,黃柏(酒洗,去皮)1-2分,黃芩2-3分,生甘草梢3分。

功效主治

飲食勞倦所傷,氣高身熱,煩喘短氣,鼻息不調,嗜臥睏倦少言,皆為熱傷元氣耗神。其初肌膚間必大熱燥悶,心煩而渴,久後則不渴,頭痛大作,四肢疼痛,表虛不任風寒,目不欲開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作1服。水2盞,量氣弱氣盛加減水盞大小,去滓,食遠稍熱服,傷重者不2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四引《內外傷辨》。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炙草、官桂、歸身、陳皮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弱,痘瘡發熱,手足反冷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片玉痘疹》卷六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六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漂白朮、北柴胡、綠升麻、廣陳皮、上薄桂、當歸身、南木香、炙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後脾虛,寒熱似瘧,非真瘧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、大棗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六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: 補中益氣湯

配方組成

黃耆1錢半,人參1錢,甘草(炙)1錢,當歸身(酒洗,焙乾)半錢,柴胡半錢,陳皮半錢,白朮半錢,升麻3分,葛根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內傷,喜怒過度,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勞役所傷,以致中氣不足,陰火獨旺,上乘陽分,榮衛失守,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短氣上逆,鼻息不調,怠情嗜臥,四肢睏倦不收,無氣以動,亦無氣以言。

使用方法

上作1服。水煎,午前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