補中丸

《竹林女科》卷四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,當歸1兩,黃耆(蜜炙)1兩,白朮(蜜炙)1兩,人參1兩,白芍1兩,杜仲(鹽水炒)1兩,川續斷1兩,阿膠(炒珠)1兩,五味子(炒)1兩,甘草(蜜炙)5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脾胃虛寒,帶脈無力,不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竹林女科》卷四。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一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龍骨5錢,白豆蔻3錢,肉果(煨)3錢,乾薑(煨)5錢,砂仁3錢,川椒(去目,焙)3錢,破故紙(炒)5錢。

功效主治

滑洩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神曲糊丸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一。

《袖珍》卷四引《聖惠》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川芎5錢,白芍藥5錢,黃耆5錢,當歸5錢,人參5錢,陳皮5錢,白朮1兩,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虛損諸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,溫水送下,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》卷四引《聖惠》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白芷2兩,罌粟殼(去蒂瓤)1兩半(半生,半炒),當歸(焙,去蘆)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,陳皮半兩(去白,炒),橡斗(大者7枚,小者10枚)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水1盞,煎至7分,食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宣明論》卷十二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生薑制香)、乾薑(炮)、陳皮(去白)、白茯苓(去皮)、甘草(炙紫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氣疾心腹(疒丂)痛,嘔吐氣逆,不思美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白湯化下細嚼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,威靈仙(去苗土)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蒼朮(米泔浸1宿,切,慢火焙乾)1兩,赤芍藥1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
《麻疹全書》卷三: 補中丸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芷、白芍、川芎、肉桂、麥冬、藿香。

功效主治

麻證收後虛寒,嘔吐洩瀉青色,唇白身冷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研末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麻疹全書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