藿香1錢,砂仁1錢,厚朴1錢,茯苓1錢,紫蘇1錢,陳皮1錢,白朮7分,制半夏7分,桔梗7分,白芷7分,炙甘草5分。
憎寒壯熱,胸膈滿悶,口吐黃涎之類。
《筆花醫鏡》卷一。
藿香1錢,川樸8分,甘草8分,茯苓2錢,制半曲1錢半,薄荷8分,陳皮1錢,蘇梗1錢,白朮8分,建曲1錢半,大腹皮1錢,豆豉1錢半。
夏令外感風寒,身溫無汗,吐瀉交作者。
《溫熱經解》。
桔梗1錢,大腹皮1錢,紫蘇1錢,茯苓1錢,厚朴(制)1錢,甘草(炙)5分,藿香1錢5分。
外感風寒,內停飲食,頭疼寒熱,或霍亂洩瀉,或作瘧疾。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,熱服。
《內科摘要》卷下。
藿香1錢半,甘草(炙)5錢,腹皮5錢,白芷5錢,白朮5錢,桔梗5錢,陳皮5錢,厚朴5錢。
嬰孩小兒,傷寒頭痛,憎寒壯熱,痰喘咳嗽,心腹疼痛,吐瀉虛腫,疳傷。
加生薑。大棗,水煎服。
《幼科證治大全》。
藿香葉、厚朴(制)、半夏(制)、甘草(炙)、蒼朮(米泔浸1宿,炒)、陳皮各等分。
傷寒發嘔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半盞,加生薑3片,大棗半枚,煎至2分,去滓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大腹皮1兩,白芷1兩,茯苓1兩,枳殼1兩,羌活(去蘆)1兩,獨活(去蘆)1兩,川芎1兩,防風1兩,半夏1兩,荊芥1兩,薄荷1兩,桑白皮1兩。
傷寒頭疼,憎寒壯熱,上喘咳嗽,五勞七傷,八般風疾,五般膈氣,心腹冷痛,反胃嘔逆,霍亂吐瀉,臟腑虛鳴,山嵐瘴氣,遍身虛腫;婦人胎前產後;小兒脾疳。
上(口父)咀,如法修制。
每服5錢重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滓再煎。如要汗,加連須蔥白1根,同煎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六。
大腹皮1兩,白芷1兩,紫蘇1兩,茯苓(去皮)1兩,半夏曲2兩,白朮2兩,陳皮(去白)2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2兩,苦梗2兩,藿香(去土)3兩,甘草(炙)2兩半。
外感風寒,內傷食滯,或內傷寒溼,夏傷暑溼,山嵐瘴瘧諸證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同煎至7分,熱服。如欲出汗,衣被蓋,再煎並服。
《局方》卷二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蘇葉、土藿梗、桔梗、陳皮、茅術、厚朴、牛蒡子、赤茯苓、焦曲、半曲、煨葛根、蟬衣、甘草。
痧喉。形寒發熱,面若裝朱,痧不出肌,即現上吐下瀉,腹痛如絞,甚至發厥口噤,目閉神昏者。
《痧喉證治匯言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