蓬莪荗(煨,銼)1兩半,延胡索(炮)1兩,蛤粉3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。
風毒腳氣吐逆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用炒黑豆50粒,生薑3片,以水1盞,同煎至6分,去滓,調藥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蓬莪荗(炮,銼)半兩,茴香子(炒)半兩,芎半兩,牛膝(酒浸,切細)半兩,桂(去粗皮)1分。
小腸虛冷,時發刺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放銀石器內,煎蔥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方》。
蓬莪荗半兩,青橘皮(去白瓤)半兩,益智半兩,木香1分,糯米1兩。
小兒痃氣,一切氣疾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大錢,用陳米飲調下,1日4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二引茅先生方。
蓬莪荗(煨,銼)半兩,胡椒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。
癖氣發歇衝心,疼痛不知人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醋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蓬莪荗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蒲黃3分,桂心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產後惡血滯留,憎寒壯熱,心腹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暖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蓬莪荗(煨熟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乾漆(搗碎,炒煙出)半兩,吳茱萸(湯洗,微炒)1分。
產後血塊攻築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蓬莪荗(炮,銼)1兩,紫葳(微炒)1兩,木香(炮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細辛(去苗葉)1兩,當歸(切,炒)1兩,芎1兩。
產後血塊惡露不盡,攻築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用溫酒調下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蓬莪荗6分(醋浸,切,炒),赤芍藥2分,當歸2分,甘草(炙)2分,吳茱萸2分,肉桂2分,乾漆(炒煙盡,下茱萸炒,次下眾藥,略炒)2分。
冷氣厥心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酒調下,再服即愈。炒鹽、酒調下尤佳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蓬莪荗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,芎半兩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牡丹半兩,木香半兩,延胡索半兩,赤芍藥半兩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婦人胞絡夙夾風冷,每至月事來時,臍腹多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蓬莪荗(炮,切)半兩,阿魏1錢(水化開,浸蓬莪荗1宿,慢火炒幹)。
小兒脾胃氣弱,乳食不化,乳飲留於脅下,因寒成癖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匕,紫蘇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六。
蓬莪荗4錢(生,溫水洗過用),丁香(母丁香不用)7粒,杏仁(湯洗,去皮尖)7粒。
癭氣。
上為細末。
忌油、鹽、雞、魚。
每用豬靨1枚,針穿去麻油燈焰上燒令香熟,破開入藥末1字在內,含化咽津,1日3次,稍退,可徐徐服半月除根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六引鄧俊民方。
蓬莪荗1兩,鱉甲2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赤芍藥半兩,檳榔1兩,肉桂1兩(去皺皮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京三稜1兩(炮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木香1兩,柴胡1兩半(去苗)。
久積癥癖,氣不消散,脅下似覆杯,多吐酸水,面目萎黃,或腹中(疒丂)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蓬莪荗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桂心1分,黃芩1分,生乾地黃1分,木香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小兒心痛,發歇不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橘皮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