蒼朮1兩,槐花3錢,藁本3錢,蛇蛻3錢,防風3錢,枸杞3錢,白蒺藜3錢,黃芩半兩,川芎半兩,木賊2錢,甘草2錢,白菊花2錢,蟬蛻4錢,乳香半錢,沒藥半錢,硬石膏(煅)半兩,幹葛1兩。
癍瘡入眼。小兒痘瘡入眼,生翳膜,羞明怕日。
上為細末。
用白水煎,食後服。加谷精草3錢半尤妙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蒼朮4兩(泔浸),黃柏4兩(酒炒),虎脛骨(酥炙)2兩,防風1兩。
溼熱成痺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白湯調下。
《明醫指掌》卷七。
蒼朮1斤(泔水浸過,9蒸9曬,為末),橘皮4兩(留白)。
寒痰積溼,痰飲腹痛。
上為末。
薑湯調服。
《醫林纂要》卷六。
蒼朮1兩,點紅川椒3錢。
楊梅結毒。
煎水沖洗。
《外科真詮》卷下。
蒼朮、木賊、香附米、夏枯草、蟬蛻、甘草、蒺藜、白芷、防風、蔓荊子、川芎、殭蠶各等分。
風溼傷肝,溼淚昏花。
上為末。
每服2-3錢,茶清下;酒亦可。
《銀海精微》捲上。
蒼朮4兩(米泔浸,切片,焙)。
雀目。
上為末。
豬肝2兩,批開摻藥在內,用麻系定,粟米1合,水1碗,砂鍋內煮熟,燻眼。每服3錢,臨臥溫服。
方出《保嬰撮要》卷四,名見《醫部全錄》卷四一三。
蒼朮(米泔浸1宿,切,焙)4兩,木賊(童便浸1宿,淨洗,銼,焙)2兩,甘草(炙)1兩半,旋覆花1兩,蟬蛻(去土)1兩。
風毒客搏,目生翳暈,黑白睛昏濁不明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麥門冬熟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木賊、蒼朮、白蒺藜、防風、羌活、川芎、甘草各等分。
肝風實熱,眼出冷淚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後溫米泔調下。
方出《古今醫鑑》卷九,名見《東醫寶鑑·外形篇》卷一。
紫金皮、蒼朮、豬牙皂角(鹽醋炒)、雞腳風葉、骨碎補各等分。
打撲損傷,皮不破,浮腫者。
上為末。
酒調敷腫處。
《得效》卷十八。
蒼朮(去粗皮,米泔浸1宿)1兩,甘草1兩半(炙),香附子3兩半(炙,炒)。
傷寒1-2日以前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3寸,淡豆豉30粒,同煎至7分,熱服,不拘時候。連服3服,汗出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三○。
蒼朮半斤(炒),麻黃1兩半(去節),杏仁2兩(去皮尖,炒),甘草2兩(炒)。
四時傷寒、疫疾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沸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二。
麻黃1兩(湯洗過,焙乾稱),蒼朮半兩(米泔浸,去皮,切),石膏1兩(煅),桔梗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山茵陳半兩(去梗)。
傷寒1-2日,頭疼,發熱憎寒,身體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8分,數服出汗。
《活人書》卷十七。
蒼朮1兩,蟬蛻半兩,木賊(銼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。
目赤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前新汲水調下。服後仰臥少時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蒼朮4兩(肥實者,於銀石器內以河水煮1日,煮時入皂角1寸許,煮了不用皂角,取蒼朮以銅刀子颳去黑皮,切過曬乾,取3兩),甘菊花1兩半,京芎1兩半,荊芥穗1兩,木賊1兩,旋覆花1兩,草決明(溫水洗3遍,曬乾)1兩,菥蓂子1兩,甘草(炙)3分,細辛3分。
眼病。
上為末,用不津器內盛。
每服1錢,入真臘茶半錢,同點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蒼朮1斤(用粟米泔浸過,用竹刀颳去皮,半斤童便浸,半斤無灰好酒浸,春5日,夏3日,秋7日,冬10日,取出蒼朮)。
於淨地上撅一坑,以炭火煅紅,去炭,將浸蒼朮酒、小便、傾於坑內,卻放蒼朮於坑內,用瓦器蓋覆,用泥固封,經一宿,取出蒼朮,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鹽湯或酒調下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