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茱萸2兩,椒1兩半,黃芩1兩,前胡1兩,細辛6分,皂角2枚,人參3分,茯苓1兩半,附子1兩,乾薑6分,半夏1兩。
膈上冷,膈下熱,宿食癖飲積聚,食不消,塞在胸中,或反胃害食消瘦。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日3次,不知稍增之。
《醫心方》卷九引《深師方》。
吳茱萸(去枝梗,湯煮少時,浸半日,曬乾)半兩,陳皮半兩,黃芩半兩(陳壁土炒,去土用),黃連1兩(陳壁土炒),蒼朮7錢半(米泔浸)。
鬱積,吞酸吐酸。
上為末,神曲糊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0-50丸,白朮湯送下。
方出《丹溪心法》卷三,名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七引《新效方》。
茱萸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1兩,麝香(研)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。
脅胸氣妨悶疼痛。
上為末,入麝香同研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20丸,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吳茱萸(湯浸,焙,炒)3分,乾薑(炮)3分,赤石脂3分,陳曲(炒)3分,當歸(切,焙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。
脾氣不足,鶩溏青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,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吳茱萸(湯浸,焙乾,炒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訶梨勒皮半兩,胡粉1分,白礬灰1分。
下痢膿血不止。
上為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六。
茱萸3分(瓦上出油),胡椒5錢,人參5錢,當歸5錢,甘草半兩(一半生,一半紙裹5-7重,醋浸令透,火內慢煨乾,又浸,如此7遍),半夏1兩(用姜4兩研汁,入砂罐子內用薑汁、井水煮候破,看存2分白心,取半夏研為膏子),白礬半兩(炒幹存性,1分)。
年深膈氣翻胃,飲食之物至晚皆吐出,悉皆生存不化,膈上常有痰涎,時時嘔血,胸中多酸水,吐清水,無時,夜吐則至晚,日漸羸瘦,腹中痛楚,時腹冷滑,或即閉結。
上為末,半夏膏為丸,如稍硬,添薑汁,如梧桐子大。
忌諸毒物。惟可食油、豬胰脾、軟飯。
每服7丸,日3次,桑柳條各□□,最上等銀器內煎湯送下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十。
食茱萸(微炒)3分,乾薑(炮裂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麥曲(炒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分,人參1分,枳實(去瓤,麩炒)1分。
虛勞不思飲食,胸背支滿,髒氣逆,羸瘦,食不消化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日午、夜臥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吳茱萸1兩(黑豆汁浸,炒幹),黃連(去須)1兩半。
產後赤白痢日久,臍腹冷疼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煎芍藥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一六五。
吳茱萸(湯洗7遍,焙)1兩半,硇砂半兩(用醋漿水淹攪500-700度,用紙濾過,瓷器內侵火逼令幹),木香1兩,京三稜3兩(炮熟,搗),青橘皮(湯浸,去白)1兩半,乾薑(炮裂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半,半夏(湯洗10遍,微炒)1兩半,巴戟天(去心,酒浸1宿)1兩,茴香子1兩(微炒),硫黃1兩(甘草水灑研7日)。
上為末,先用硫黃末,以精羊肉15兩細切,拌和令勻,淹1宿,便用好醋1升半,煎汁盡,醋刮在臼內,後將藥末並硇砂同入皿內,杵1000下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蓯蓉(洗切,酒浸,焙)、五味子(炒)、山茱萸、幹山藥各等分。
消中,腎氣敗。其人素渴飲水,一旦不飲不渴,小便日夜數十行,氣乏肉消脫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飲送下。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六一散1料,吳茱萸1兩(煮過)。
溼熱滯氣,吞酸,自利。
《丹溪手鏡》卷四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分,夜明沙(炒)1分。
牙齒風齲。
上為末,以蟾酥為丸,如麻子大。
綿裹1丸,於痛處咬,勿咽津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七。
吳茱萸1兩,黃連1兩(去須)。
冷熱不調,赤白五色,諸般痢,腹痛後重。
上藥同炒香熟,各分為二,加甘草同為末,各以酸醋為丸。
赤白痢2藥俱用,赤痢多用茱萸,並米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七。
吳茱萸1兩(鹽湯洗),蒼朮1兩,陳皮(去白)半兩,麥芽半兩,肉桂半兩,神曲半兩。
婦人有積飲痰證,在脾胃間,時時酸心或吐水。
上藥水煮麵糊為丸。
米飲送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一二引《仙傳濟陰方》。
吳茱萸1升,乾薑2兩,大黃2兩,當歸2兩,桂心2兩,芍藥2兩,甘草2兩,芎藭2兩,人參1兩,細辛1兩,桃白皮1把,真朱半兩,雄黃18銖。
腹脅脹滿,關格,大小便不通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納雄黃、真朱末,酒1升,微火煮3沸,服1升。得下即止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。
食茱萸3分,乾薑2分(炮裂,銼),川椒3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桂心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細辛3分,赤茯苓半兩,白朮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五噎。胸中寒,嘔逆氣隔,飲食不下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白附子1兩,吳茱萸(炒香)3兩,草烏頭(去皮尖,稱2兩,入好淨白鹽中拌炒,令裂,去鹽,取)1兩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-15丸,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吳茱萸1斤,桂心2兩,當歸2兩。
蜎心痛。心中寒,心背徹痛。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酒送下,日2次。漸加至40丸,以知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必效方》。
吳茱萸1兩半,乾薑1兩半,桂心1兩,白朮2兩,人參1兩,橘皮1兩,附子1兩半(炮),蜀椒1兩(出汗),甘草1兩(炙),黃芩1兩,當歸1兩。
心痛。
上為散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豬肉、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每服5丸,日3次,稍加至15丸,藥盡更合,酒、飲無拘,食前後任意。
《外臺》卷七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吳茱萸1升,蜀椒1升(去目汗,末)。
婦人陰寒,十年無子。
煉蜜為丸,如彈子丸。
綿裹,導子腸中,日再易。無所下,但開子髒,令陰溫,即有子也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三引《經心錄》。
吳茱萸2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黃連2兩(去須,微炒)。
水瀉不止。赤白痢,腹臍痛,日夜無度,膿血相雜,裡急及腸風下血。
上為末,用軟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分,訶梨勒皮1分,丁香1分,草豆蔻(去皮)1分,芎藭1分,防風(去叉)1分,石硫黃(研)1錢。
大腸虛冷,飲食減少,非時飧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陳米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豬髒頭1個,吳茱萸3兩(湯泡7次,炒)。
小兒脾臟虛,洩瀉不止。
上將吳茱萸納在豬髒內,兩頭緊緊繫定,用好酒3升煮令極爛,入沙盆內研細,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20-30丸,米飲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