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飲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人參半兩,白朮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生薑半兩,甘草1分(炙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阻病,心中煩悶,頭眩重,憎聞食氣,聞便嘔逆,四肢重不自持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分為2劑。每劑以水4盞,煎取1盞半,去滓,分2次食前溫服,如人行3-5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2兩半,遠志(去心)2兩半,芍藥1兩半,防風(去叉)1兩半,桂(去粗皮)2兩,甘草(炙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,因虛贏氣弱,驚悸多夢心神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錢匕,水2盞,加大棗1個,生薑1棗大,拍碎,煎至1盞,去滓,入鐵粉1字,攪勻,食後服,日2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2兩,地骨皮2兩,柴胡(去苗)1兩半,知母(焙)1兩半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寒熱不退,成瘧時作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7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1合,食後良久溫服,如人行5-6裡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澤瀉1兩,乾薑(炮)1兩,白朮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胃反吐逆,發渴飲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空腹頻呷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白朮(炒令香)1兩,甘草(炙令赤)1兩,栝樓根(銼碎)1兩,人參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令黃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煩熱,身體微腫,不能食飲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3盞,煎至1盞半,去滓,空心、晚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1分,人參1兩半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,銼)1兩半,桔梗(炒)1兩,櫸皮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冷痢白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水半盞,煎至3分,分2服,去滓,食前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白朮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,旋覆花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胎間水氣,子滿體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7分,去滓,空心、食前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當歸(微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不調,腰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7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茯苓飲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桑根白皮(炙,銼)2兩,防己2兩,羚羊角(鎊)2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)2兩,木香2兩,檳榔(碎)5枚,紅雪2兩半(旋入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兩腳腫至膝,小腹引痛,膀胱急,宿水不宣,時復心悶,夜臥恍惚,昏熱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,除紅雪外,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取7分,絞去滓,納紅雪2錢匕,空腹溫服。當快利2-3行,須隔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