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蕊石散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八引《產經》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1斤,土赤硫黃4兩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瘀血內攻,惡血衝心,致血迷血暈,或貓狗咬傷,金瘡跌撲,瘀積壅聚,胸肺作痛。產後風欲絕,敗血不盡,血迷血暈,惡血奔心,胎死於腹中,胎衣不下,至死者,但心頭熱。金瘡。一切金刃箭鏃傷中及打撲傷損,貓狗咬傷,或至死者,或內損血入臟腑。陽虛血凝,瘀積壅聚,胸膈作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相拌勻,先用紙和膠泥,固瓦罐子一個內,可容藥,候泥幹入藥在內,泥密封口,納焙籠內,焙令透熱,便安在四方磚上,書八卦五行,用炭一秤,籠迭周匝,自巳、午時從下生火,會漸漸上徹,有墜下火,放火上,直至經宿,火冷定,取出研細,以絹羅至細,瓷盒內盛,依法用。

使用方法

人可時時收蓄,以防急難。婦人產後胎衣不下至死者,但心頭熱,急以童子小便1盞,取下惡物如豬肝,終身無血風、無氣痰。膈上有血,化為黃水,即吐出,或小便中出也。凡金瘡體出血者,急以摻之,其血化為黃水;入臟腑,熱煎童便入酒服,產後敗血諸證,並用童便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八引《產經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衛生家寶》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1兩半(煨過),黃柏皮半兩,黃連1兩。

功效主治

無名惡瘡穿潰,經久不愈,及癰疽潰爛,膿不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輕粉和勻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溫鹽水洗瘡令淨,以帛拭乾,即以津調藥塗瘡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續名家方選》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(煅)3錢,辰砂8分,黃連8分,甘草8分,龍腦3分。

功效主治

衄血、吐血及打撲出血,血氣逆上甚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名家方選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(火煅)1兩,黃蜀葵花1兩,龍骨(去土,研)1兩,烏賊魚骨(去甲)1兩,梔子仁1兩,草龍膽(去土)1兩,鬱金(銼)1兩,胡粉1兩,大黃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始發,未變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量多少,以津唾調成稀膏。敷之,頻以唾潤,日1換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
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引《勞證十藥神書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)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(煅過,研如粉)。

功效主治

勞證五臟崩損,湧吐血出,成升斗者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極甚者5錢,用童便1盞煎溫調,食後服。如男子病,則和酒1半;女人病,則和醋1半,一處調藥。立止,其瘀血化為黃水。服此藥後,患人必疏解其體,以獨參湯補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修月魯般經後錄》引《勞證十藥神書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)。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乳香2錢,沒藥2錢,羌活2錢,紫蘇2錢,細辛2錢,草烏2錢,蛇含石(便煅3次)2錢,厚朴2錢,白芷2錢,降香2錢,當歸2錢,蘇木2錢,檀香2錢,龍骨2錢,南星2錢,輕粉2錢,麝香3分,花蕊石(重便煅7次)5錢。

功效主治

跌撲傷損及金瘡、刀、箭、兵刃所傷,斷筋損骨,疼痛不止,新肉不生者。金刃傷,肚破腸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罐收聽用。

使用方法

蔥湯洗淨,用此摻之,軟綿紙蓋扎,1日1換。此藥1時未備,可用多骨疽門生肌散代之暫用,亦可取效危急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
《仙拈集》卷四: 花蕊石散

配方組成

花蕊石(火煅,入童便淬7次)、草烏、南星、白芷、羌活、乳香、沒藥、輕粉、龍骨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瓷罐收貯聽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