芎散

《聖惠》卷三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丹參3分,酸棗仁1兩(微炒),側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茯神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甘菊花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.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,筋脈抽掣,背膊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毒魚、大蒜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半兩,防已半兩,人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,至明即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20日兒未能服者,以乳汁和之,如麻子大1丸,以乳汁下;兒大能服散者,每服1字匕,米飲調下,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艾葉半兩(微炒),熟乾地黃1兩,桑寄生3分,赤石脂2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5-6個月,從高墜下,胎腹內不安,疼痛不住,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麻黃3分(去根節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當歸3分,白朮半分,桂心半兩,天雄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蔓荊子半兩,藁本半兩,赤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身體疼痛,頭目昏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生乾地黃3分,劉寄奴3分,鬼箭羽3分,羌活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柴胡1兩(去苗),鱉甲1兩(塗醋,尖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不散,體虛,乍寒乍熱,骨節疼痛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獨活2兩,赤芍藥2兩,赤茯苓1兩,防風2兩(去蘆頭),當歸2兩,石膏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葛根1兩(銼),桂心1兩,羚羊角屑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漢防已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白朮1兩,磁石2兩(搗碎,水淘去赤汁)。

功效主治

風痱,四肢緩弱無力不收,煩悶語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,入生地黃汁半合,更煎1-2沸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桂心3分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微炒)3分,吳茱萸(湯浸7遍,煉幹,微炒)3分,當歸(銼,微炒)3分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每來,臍下朽刺,四肢煩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榆白皮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胞衣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用生地黃汁溫調下。未下再服,以下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九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範汪方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4分,雷丸4分,桔梗4分,白芷4分。

功效主治

三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蜜飲、苦酒或米汁調下,日3次。又可用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3丸。當稍稍下;不盡,更服1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六引《範汪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地骨皮1兩,何首烏(去黑皮)1兩,荊芥穗1兩,菊花1兩,旋覆花1兩,甘草(炙)1兩,石決明(刷淨)1兩,草決明1兩,蟬蛻(去土)半兩,青葙子半兩,木賊半兩,白芷1分。

功效主治

目暈昏澀,視物不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食後米泔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獨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朮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旋,發則心腹滿急,眼暈欲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人參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白殭蠶(炒)1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蔓荊實半兩,天麻(酒浸一宿,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旋,眼目昏痛,眩運,倦怠,心忪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當歸1兩,獨活2兩,細辛半兩,白芷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風疼痛,及口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藥半兩,以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熱含冷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附子(炮裂,去面板)1兩,琥珀1兩,生乾地黃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羌活1兩,桂心1兩,赤芍藥1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體虛中風,四肢煩疼,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羊肉2斤,川椒半分,蔥白2-7莖,生薑1兩,以水5升,煮取汁3升,每服用肉汁1中盞,藥末4錢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桂心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鱉甲2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京三稜1兩(微煨,銼),檳榔1兩。

功效主治

癥瘕久不愈,令人不食,羸瘦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刪繁方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8分,白芷7分,甘草5分(炙),桂心4分,杜衡4分,當歸5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虛寒,口氣臭沖人;及蟲齒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酒調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刪繁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半兩,白朮半兩,防已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,至明即安寐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以乳和,與兒服之。又以兒母手掩臍中;亦以摩兒頭及脊。20日兒未能服散者,以乳汁和之,服如麻子大1丸;兒大能服藥者,以意斟酌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、細辛、防風、礬石、附子、藜蘆、莽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齒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如彈子大,酒浸,安所患處,含之勿咽,每日3次。刺破極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半兩,甘菊花1分,白朮1分,防風1分,人參1分,細辛1分,白茯苓1分,甘草(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戶傷於風冷,鼻內多涕,精神昏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甘菊花1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黃)1兩,細辛1兩,白芷1兩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臟風虛,目視(目巟??)(目巟??),常多淚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食後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七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莎草根(炒,去毛)1兩,藿香葉1兩,荊芥穗1兩,石膏(碎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荊芥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莎草根(炒)1兩,青橘皮(去白,焙)1兩,蓬莪術(炒)1兩,烏藥2兩。

功效主治

冷氣攻衝,心腹(??)痛,短氣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甚者3錢匕,溫酒調下,更飲5合暖酒。得吐愈;未退更服,只3服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(銼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檳榔(銼)3分,羌活(去蘆頭)3分,桑根白皮(銼,炒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痰壅,頭牽引而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空心、食前煎綠豆湯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兩,吳茱萸1分(湯浸10遍,焙乾,微炒),白朮1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2分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前胡1兩(去蘆頭)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九月,傷寒頭痛壯熱,心中煩悶,小腹冷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柴胡1兩半(去苗),桂心3分,赤芍藥1兩,白朮1兩,大腹皮2分,桃仁2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2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肩背及心腹疼痛,或四肢不和,腹胃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鹿角膠1兩半(搗碎,炒令黃燥),桑寄生1兩,熟乾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忽胎動,下惡血,腹痛不可忍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2個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藿香3分,赤箭3分,赤茯苓3分,白朮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,桂心半兩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訶黎勒皮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攻脾胃,心腹氣壅悶,痰逆不下飲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分,檳榔1分,麻黃(去節)1分,肉桂1分,防已1分,木通1分,細辛1分,白芷1分,石菖蒲1分,木香半分,川椒半分,甘草(焙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塞為齆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、紫蘇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黃耆1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前胡1兩,赤芍藥1兩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四肢無力,骨節身體煩疼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白茯苓1兩,桔梗1兩(去蘆頭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薑汁炙令香,焙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白芍藥2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先患冷氣,忽衝心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獨活2兩,柴胡1兩半(去苗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防風3分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頭痛,面色赤,發熱,形如中風.常自汗出,嘔逆;下之益煩,心懊憹,腹如飢;發汗致痙,身強難以屈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獨活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漢防已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茯神1兩,羚羊角屑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虛邪氣所攻,發即腹滿急,頭旋眼暈欲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二引《肘後方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因墜倒僕,胎不轉動,腹內疼痛,腰重,及子死腹中不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以熱酒調下,日3-4次。一方用熱水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二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石膏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旋覆花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已得汗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痛目眩,心神煩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犀角屑半兩,生乾地黃3分,葛根半兩,麻黃3分(去根節),獨活半兩,漢防已半兩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箭半兩,羚羊角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中風,四肢腰背強直,言語謇澀,心神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不拘時候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防風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赤芍藥半兩,羌活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羚羊角屑3分,牛蒡子1兩(微炒),酸棗仁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四肢筋脈攣急疼痛,背項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半,黃芩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石膏2兩半,麻黃1兩(去根節),桂心1兩,秦艽1兩(去苗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杏仁3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卒中風,四肢不仁,善笑不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葛根1兩(銼),旋覆花半兩,白蒺藜2兩(微炒,去刺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石膏2兩,甘菊花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痛,或時旋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檳榔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赤茯苓1兩,白朮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肉桂(去皺皮)1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外傷風冷,鼻塞,氣息不通,壅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7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《元和紀用經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芎半兩,牡丹皮半兩,當歸半兩,防已半兩,甘草(炙)4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、傷風,頭痛,身熱,或身不甚熱,拘倦無汗,頭重,腰膝沉墮,恍惚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匕,水1升半,加生薑1分煎減半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元和紀用經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半兩,大黃(生)半兩,白蘞半兩,芍藥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槐皮(銼)半兩,龍骨(火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熱瘡多膿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塗敷瘡上,每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當歸(炙,焙令香,銼碎)1兩,柏葉(炙黃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大黃(炮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塊攻築,心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煎當歸酒調下,日間3次,夜晚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、菊花、荊芥穗、石膏(研細)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頭目昏眩,肢體煩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熱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1兩。

功效主治

寒溼腳氣,腫滿疼痛,行步艱難,或發或愈,延引歲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取生蘿蔔自然汁1盞,用重湯暖令溫,空心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赤茯苓3分,赤芍藥3分,酸棗仁3分,桂心3分,羌活半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牛膝3分(去苗),細辛半兩,木香3分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,身體骨節疼痛,心膈壅滯,少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3分,杜若3分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,去滑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赤茯苓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目眩,心腹滿悶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分,木香1分,乳香(研)1分,丁香1分,燒鹽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齦宣露,疳(匿蟲??)蟲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敷貼患處,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薏苡仁2兩,細辛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地骨皮1兩,柳枝(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動搖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兩,以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熱含吐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獨活3分,桂心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甘菊花半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細辛半兩,五味子3分,黃耆半兩(銼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人參3分(去蘆頭),茯神3分,山茱萸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中風,項強頭旋,胸滿短氣,噓吸顫掉,語聲嘶塞,四肢緩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毒滑、油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當歸(切,焙)3分,人參3分,防風(去叉)3分,桂(去粗皮)3分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半兩,白芷半兩,芍藥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、癰疽已潰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幹差(炮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腹痛脹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糯米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莎草根(炒)2兩,石膏(研,水飛)1兩,龍腦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腦熱,鼻淵多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荊芥、臘茶清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二引《黃帝七十二證眼論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斤,川芎1斤,甘草1斤,白芷1斤,仙靈脾1斤,白附子1斤,腦子3錢,川烏1斤。

功效主治

目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二引《黃帝七十二證眼論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辛夷1兩,細辛(去苗葉)3分,木通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塞不聞香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綿裹塞鼻中,溼即易之。5-7日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三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甘草(炙)3分,當歸(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瘡中風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6錢,用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熱服,蓋覆出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四引《聖惠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芍藥2兩,黃芩2兩,桂心1兩,甘草2兩(炙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不散,體虛,乍寒乍熱,骨節疼痛,四肢少力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2升,分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四引《聖惠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桂心1兩,木香1兩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血氣與冷氣相搏,上攻心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石膏2錢5分,草烏1分5厘,芎2分,薄荷2分,白附子2分,甘草1分,白芷3分,細辛1分,仙靈脾2分。

功效主治

冷頭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澤蘭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大黃(醋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折腫痛,氣血不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2兩,延胡索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微炒),澤蘭半兩,虎脛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,肉桂2兩(去粗皮),當歸2兩(銼,微炒),生乾地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從高墜下,車馬諸傷,踠折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: 芎散

配方組成

芎1兩,胡桐淚1兩,石律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白芷1兩,莽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浮腫、宣露,鮮血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錢匕揩牙,鹽湯漱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