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豆蔻1枚(去殼)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。
小兒宿食不消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日3次。更量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肉豆蔻1分(去殼),乾薑1分(炮裂,銼),厚朴1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硃砂1分(細研),龍骨1分,訶黎勒1分(煨,用皮),茅香1分(銼),枳殼1分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小兒曩痢不止,腹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溫漿水調下,日3-4次,量兒大小,加減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肉豆蔻5錢(去殼),胡椒1兩,蓽茇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反胃,嘔噦吐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水1中盞,煎5分,加羊乳半合,不拘時候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。
肉豆蔻7枚(每1枚剜1竅,納木香1粒在內,以面裹燉熟,去面不用)。
脾虛腸鳴,洩瀉不食。
上為末。
分作2服,用米飲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十四。
肉豆蔻(去殼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1兩。
霍亂,嘔吐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粟米2撮,煎至5分,去滓溫服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一。
肉豆蔻3分(去殼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黃牛角(角思??)半兩(炙令微焦),厚朴半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地榆半兩(微炙,銼),黃連半兩(去須,微炒),乾薑1分(炮裂,銼)。
小兒久赤白痢,腹內(??)痛,全不思食,漸至困羸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粥飲調下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肉豆蔻(1半生,1半炮)1兩,訶黎勒皮(1半生,1半煨)1兩,木香(1半生,1半炮)1兩,白朮(銼,炒)3分,甘草(銼,1半生,1半炙)半兩,蓽茇半兩,乾薑(炮)半兩。
氣痢腹脹,不下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肉豆蔻1枚(剜小竅子,更入乳香3小塊在內)。
脾虛洩瀉,腸鳴不食。
上以面裹煨,面熟為度,去面碾為細末。
每服1錢,小兒半錢,米飲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木香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水谷痢,心腹脹滿,不能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用水1中盞,加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肉豆蔻(去殼,炮)3分,黃連(去須,炒)3分,訶黎勒(炮,去核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白朮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。
腸胃受溼,濡瀉不止;暴瀉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空心、食前米飲調下,日3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白枯礬1兩。
胃寒下瀉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或半錢,空心溫米飲調下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。
肉豆蔻(去殼,為末)1兩,生薑(汁)2合,白麵2兩。
水瀉無度,腸鳴腹痛;產後冷瀉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匕,空心米飲調下,日午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四。
肉豆蔻仁3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蕪荑(炒)2兩,吳茱萸(湯洗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高良薑1兩,生薑(並皮用)1斤。
痃氣,胃中寒癖,不思食。
上銼,如麻豆大,拌勻,面裹煨令香熱,去面取藥,搗羅為散。
每服2錢匕,冷生薑茶清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肉豆蔻(去殼,面裹煨令黃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脾胃虛冷,洩利水谷,兩脅氣脹,飲食無味,稍食即壅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空心陳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四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鹿角屑1兩(用酥炒令焦),定粉2分(炒令黃色),密陀僧3分(燒黃,細研)。
久赤白痢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肉豆蔻仁半兩(面裹,火煨熟,),黑附子半兩(去皮臍,鹽炒),縮砂半兩(去皮),木香半分。
脾臟氣不和,多痰逆,食飲無味,腹脅疼痛,大腸虛滑。
上為散。
每服1錢,空心、食前米飲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肉豆蔻1分,訶黎勒2分。
赤日痢不止,水瀉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米飲調下。未效再用1兩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一引《聖惠》。
肉豆蔻半兩,大訶子肉半兩,青皮半兩,附子(炮,去皮)半兩,厚朴(姜制過,炒熟)半兩。
瀉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量兒大小加減,空心粥飲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《張氏家傳》。
肉豆蔻半兩(去殼),白朮半兩,高良薑3分(炙),桂心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枇杷葉半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霍亂吐瀉不止,冷氣入脾胃,攻心腹切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不計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肉豆蔻2枚(去殼),當歸(銼,焙)1分,蜜陀僧(研)1分,訶黎勒(煨,去核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枳殼(去瓤,麩炒)1分,龍骨半分,乾薑(炮裂)半兩。
小兒膿血痢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空心米飲調下,隨兒大小,以意加減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訶子4個,木香1錢,肉豆蔻6個(用面煨香熟,去面,只用肉豆蔻)。
赤白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空心食前,陳米飲調下,日3次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二。
白豆蔻1分,肉豆蔻1分,甘草(炙)1分,芎1分,陳皮(去白)1分,枇杷葉(去毛,炙)1分,黃耆(炙)半兩,幹木瓜半兩,人參半兩。
小兒脾胃不和,憎寒壯熱,腹痛嘔吐,不納乳食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5分,加生薑、大棗,同煎3分,去滓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丁時發方。
蒼朮(米粉浸1宿,去皮,焙)8兩,茴香(炒)2兩,肉桂(去粗皮)2兩,川烏(炮,去皮臍)2兩,訶子皮2兩,乾薑(炮)4兩,厚朴(去粗皮,姜炒)4兩,陳皮(去白)4兩,肉豆蔻(面裹煨)4兩,甘草(爁)4兩。
脾胃氣虛,腹脅脹滿,水谷不消,臟腑滑瀉,腹內虛鳴,睏倦少力,口苦舌幹,不思飲食,日漸瘦弱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棗子1個,煎7分,溫服。
《局方》卷六(吳直閣增諸家名方)。
肉豆蔻10枚(大者,去殼,用白麵作麵餅子裹,文武火煨令黃色,去面),草豆蔻10枚(去皮,白麵裹,文武火煨令黃色,去面用),木香1兩,訶黎勒20枚(10枚炮過,熟為度,10枚生,俱去核),甘草1分(蜜炙)。
妊娠下痢,不可療者,及丈夫脾虛洩瀉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前米飲凋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肉豆蔻(切片子,炒黃色)、罌粟殼(搗碎,用蜜措,拌勻,炒黃黑)、甘草(切碎,炒黃黑色)、幹生薑(切細,炒黃黑)各等分。
赤白痢,無藥可治者,或上吐下痢。
上為末。
每服6錢,用水2大盞,煎至1盞半,不拘時候服。卻將2次滓再煎服,無不愈者。
《洪氏集驗方》卷一引韓子溫方。
肉豆蔻1枚(去殼),丁香半分,桂心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半兩,枇杷葉半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黃耆半兩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霍亂,吐瀉不止,食飲不下。
上為細散。
1歲兒每服半錢,用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肉豆蔻3枚(去殼,以大麥面用水和如餅劑子,裹豆蔻於灰火內煨,面黃熟為度,放冷取出豆蔻,別研為末),黃連半兩(去須),木香半兩。
虛勞久痢,腹內疼痛不可忍者。
上藥除豆蔻外,為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。調下豆蔻末1錢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肉豆蔻(去殼)半兩,檳榔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桂心半兩。
產後心腹疼痛,嘔吐清水,不下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以粥飲調下,每服1錢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肉豆蔻1分(去殼),桂心1分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霍亂,吐瀉不止,腹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加生薑少許,煎至5分,去滓;量兒大小,分減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肉豆蔻3枚(去殼),白朮半兩,木香半兩,半夏半兩(湯浸7遍去滑),丁香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蓮莪術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芎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桂心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脾臟冷氣,時攻心腹疼痛,面色青黃,常多嘔逆,四肢虛乏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侯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肉豆蔻1兩(去殼),厚朴3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去白瓤,焙)。
白痢,心腹脹滿,不能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肉豆蔻3分(去殼),蕪荑2兩,高良薑1兩(銼),桂心半兩,木香1兩,白朮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厚朴4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。
痃氣,胃中寒,不思食。
上為散,用生薑1斤,細切相拌,重搗作丸,以面裹灰火中煨令通熟,去面候幹,搗細羅為散。
每服1錢,煮棗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肉豆蔻1分(去殼),人參1分(去蘆頭),藿香1分,白茯苓1分,厚朴半兩(去皺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白朮1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訶黎勒半兩(煨,用皮),木香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小兒胸中有寒,乳哺不消,腹中痞滿,氣逆不能乳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2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日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