羚羊角丸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2兩(鎊),茯神2兩(去木),木香2兩,防風2兩(去叉),升麻2兩,赤茯苓3兩(去黑皮),大麻仁(別搗如膏)3兩,獨活(去蘆頭)2兩半,大腹7枚(連皮子銼),旋復花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心腹妨悶,兩肋虛脹,不思食,漸覺心滿,氣膈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大麻仁外,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空腹酒送下40丸,每日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獨活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威靈仙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檳榔1兩,大麻仁1兩,郁李仁2兩(去皮尖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心酸,氣壅滯,大便難,四肢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3分,川升麻1兩,梔子仁1兩,玄參3分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龍齒1兩半,金箔50片,銀箔50片(與馬牙消同研令細),茯神1兩半,知母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子芩1兩,赤芍藥1兩,大麻仁1兩半(別研如膏),馬牙消2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心肺壅熱,背膊煩悶,心虛驚悸,眼澀口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金銀箔、馬牙消、麻仁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酸棗仁1兩(微炒),防風1兩(去蘆頭),晚蠶砂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藁本1兩,黃耆1兩(銼),威靈仙1兩,羌活1兩,白芍藥1兩,熟乾地黃2兩,白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筋脈拘攣,牽引頸面,眼口瞤動,胸中氣逆,不多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每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3分,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醋,炙微黃),山茱萸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牛膝1兩半(去苗),薯蕷3分,蜜蒙花3分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當歸3分,白茯苓1兩,黃耆3分(銼),車前子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五味子半兩,桂心3分,細辛半兩,地膚子半兩,甘菊花半兩,決明子半兩,青葙子半兩,熟乾地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磁石2兩(燒,醋淬7遍,搗碎,細研,水飛過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乏弱,四肢無力,頭昏目暗,身體疼痛,不欲吃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熱面葷辛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棗湯亦得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3分,蔓荊子3分,防風1兩(去蘆頭),梔子仁3分,赤芍藥1兩,威蕤1兩,甘菊花3分,麻仁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川樸消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熱攻眼赤痛,心神煩躁,大小便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半,桂1兩半(去粗皮),白檳榔1兩半(爆銼),五加皮1兩半(銼),人參1兩半,丹參1兩半,柏子仁1兩半,枳殼1兩半(去瓤,麩炒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)1兩半,茯神2兩(去木),防風2兩(去叉),熟乾地黃2兩(焙)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,南木香1兩,牛膝(酒浸,切焙)1兩,薏苡仁2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手足(疒帬)痺,行履艱難;脾中風,手足不隨,腰痛腳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每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3分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訶梨勒皮半兩,檳榔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獨活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烏蛇1兩半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地骨皮3分,大麻仁1兩半,郁李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,赤茯苓3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壅滯大腸之便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犀角屑1兩,石龍芮1兩,桂心1兩,木香1兩,韭子1兩半(微炒),龍骨1兩半,硃砂1兩半(細研,水飛過),鹿茸1兩半(酒浸,微炙去毛),澤瀉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夜夢精洩不禁,身體枯燥,瘦瘠骨立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(鎊),防風1兩(去叉),芍藥1兩,茯神1兩(去木),蕤仁1兩(去皮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大黃1兩(銼,炒),地骨皮1兩,決明子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衝目,虛熱赤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溫水送下,臨臥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石決明2分(搗,細研,水飛過),決明子3分,獨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蔓荊子半兩,甘菊花半兩,吳藍子半兩,車前子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犀角屑3分,梔子仁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綠風內障。肝肺風熱壅滯,見紅白黑花,頭額偏疼,漸漸昏暗不見物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溫漿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半,枸杞子1兩半,菟絲子1兩半(酒浸3宿,曬乾,為末),赤茯苓1兩,細辛1兩,地膚子1兩,桂心1兩,獨活1兩,秦艽1兩(去苗),藍實1兩,芎1兩,威蕤1兩,車前子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防風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氣,上熱下冷,眼瞼瞳仁癢急,揉之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以粥飲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3分,漢防己3分,白芍藥2分,檳榔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白茯苓3分,薏苡仁1兩,獨活3分,芎半兩,桂心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3分(去蘆頭),柏子仁半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熟乾地黃1兩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中風,口面偏斜,語澀虛煩,手臂腰腳不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雞肉、粘滑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(鎊)1兩,犀角(鎊)3分,羌活1兩半(去蘆頭),防風(去叉)1兩半,薏苡仁2兩(炒),秦艽(洗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手顫嚲曳,語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漸加至30丸,煎竹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黃連1兩(去須),川升麻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七日,心神煩熱,胸膈不利,目赤,不得睡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羌活半兩,牛黃1分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天麻半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蠍稍1分(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失音不語,肢節拘急,腰背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以薄荷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昆布1兩(洗去鹹),桂心1兩,木通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癭氣。胸膈壅塞,咽喉漸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生乾地黃3分,羌活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3分,黃耆半兩(銼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牛膝半兩(去苗),芎半兩,萆薢3分(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四肢筋脈攣急疼痛,心神煩悶,背項強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1兩(銼,微炒),木通1兩(銼),大麻仁1兩,赤茯苓半兩,檳榔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前胡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脾氣實,心腹壅滯,四肢痛悶,兩脅脹滿,大小便不利。脾癉口甘,內熱中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五引《靈苑方》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(銼屑,日曬乾脆,為末),甘草1兩(生),白何首烏1兩,瓦松(以紗絹內洗去土)1兩,生乾地黃2兩(洗),鬱金(炮過,地上去火氣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肺空熱,眼生胬肉、赤脈,澀痛,及赤眼障翳,睛疼癢羞明;小兒風疳爍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細,曬乾,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、臨臥用濃煎淡竹葉、黑豆湯冷送下。小兒丸如綠豆大,每服7-1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五引《靈苑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半兩,虎脛骨半兩(塗醋,炙令黃),生乾地黃半兩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白茯苓半兩,桂心1分,防風1分(去蘆頭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黃耆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骨氣虛,筋脈弱,5-6歲不能行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食前用溫酒研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半(鎊),犀角1兩半(鎊),遠志1兩半(去心,焙),人參1兩半,山芋1兩半,茯神(去木)1兩半,生乾地黃(焙乾,冷搗)3兩,防風(去叉)1兩3分,金箔100片(研),銀箔(研)100片,麥門冬3兩(去心,焙),鐵粉3兩(研),天門冬(去心,焙)3兩,水銀1分(入金、銀箔、龍齒、鐵粉5件同研,水銀星子盡為度),龍齒(研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癲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別研者,相拌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桃柳枝湯送下,或人參茯苓湯亦得,日2次,夜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訶黎勒皮2兩,桂心1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赤茯苓2兩。

功效主治

五膈氣,胸心妨悶,食少胃虛,四肢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橘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劉氏家傳》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2錢半(屑),黃芩2錢半,大黃2錢半,芥菜子2錢半,當歸半兩,元參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木賊半兩,蟬殼半兩(去足),珍珠末半兩,決明子(炒)半兩,荊芥穗2兩,川白芷2兩,蒼朮(用米泔汁浸1宿,焙乾)2兩,羌活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昏澀,赤脈侵睛,淚多,或作翳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用荊芥湯嚼下;小兒斑瘡眼,用蟬殼湯化下,食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劉氏家傳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(鎊)1兩,木香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去白,焙),半夏半兩(湯洗,同生姜搗曲,焙乾),羌活半兩(去蘆頭),獨活半兩(去蘆頭),芎半兩,藿香葉半兩,幹蠍半兩(去土炒),白花蛇半兩(酒炙,去皮骨),白附子半兩(炮),天麻(酒浸,切倍)半兩,檳榔1兩(銼),丹砂(研)1兩,麝香1兩(研),牛黃1兩(研),龍腦(研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行痺。頭面四肢沉重,筋脈攣急,手足不隨,痰涎膠粘,語澀昏濁,口眼偏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研藥外,為細末,再和勻,用皂莢、薄荷、鵝梨汁各1碗,同熬成膏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溫酒或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(鎊),人參1兩,羌活1兩(去蘆頭),苦參1兩(銼),防風1兩(去叉),玄參1兩,丹參1兩,大黃1兩(銼),大麻仁1兩(別研為膏),梔子仁1兩,升麻1兩,龍齒1兩(研)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茯神3分(去木),枳殼3分(去瓤,麩炒),黃連3分(去須),犀角3分(鎊),菊花3分,天門冬3分(去心,焙),郁李仁3分(去皮雙仁,研),生乾地黃3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風,大便秘澀,及心風健忘,肝風眼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與麻仁、龍齒、郁李仁膏同研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加至3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半兩(取末),酸棗仁(去皮)半兩,肉桂(不見火)5分,虎脛骨(醋炙黃)5錢,防風1錢,當歸1錢,黃耆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痘瘡入眼,腎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前溫水化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鉤藤8分,防葵8分,人參8分,羚羊角屑8分,茯苓8分,遠志8分(去心),漢防己8分,麥門冬11分(去心),龍齒(研)11分,鐵精6分,杏仁10分(去皮尖,別炒,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驚癇,每發吐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大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及醋。

使用方法

白飲送下30丸,漸加至50-60丸。常服大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
《得效》卷六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半,宣黃連2兩,白茯苓1兩,黃柏1兩半(去黑皮)。

功效主治

蠱疰痢。下血黑如雞肝色,時發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若血鮮滑洩不固,欲作厥狀,此藥不可服。當灸臍下氣海、關元二穴,更服玉華白丹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60丸,臘茶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半,防風1兩半(去叉)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人參1兩半,柏子仁1兩半,訶黎勒皮1兩半,白檳榔2兩(煨,銼),熟乾地黃2兩(焙),大麻仁(研)2兩,羌活2兩(去蘆頭),茯神2兩(去木),桂2兩(去粗皮),芎2兩,枳殼2兩(麩炒,去瓤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中風,言語謇澀,神思昏沉,口乾食少,肢體虛汗,大便秘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腹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(鎊)3分,茯神1兩(去木),肉蓯蓉1兩(酒浸,切倍),防風1兩(去叉),赤芍藥1兩,人參1兩,柴胡1兩(去苗),旋覆花1兩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,獨活1兩(去蘆頭),郁李仁1兩(湯去皮,炒),熟乾地黃(焙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風勞氣,頭痛,胸背氣注拘急,筋脈骨節痛,心煩悸,腰腿無力,肌肉瘦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煎黃耆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1兩半(鎊),柏皮1兩半(去粗皮,炙),防風(去叉)1兩半,玄參1兩,芎1兩,荊芥穗1兩,黃連1兩(去須),槐子1兩,甘菊花1兩,防己1兩,石決明1兩,蕤仁1兩(去皮),蔓荊子1兩,車前子1兩,秦艽(去苗土)1兩,大黃1兩半(銼,炒),升麻1兩半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前胡1兩半(去蘆頭),人參1兩半,白檳榔1兩半(煨),梔子仁1兩,生乾地黃1兩(焙),陽起石1兩(研),珍珠末1兩(研),龍腦1兩(搗研),薔薇根(銼)1兩,枸杞子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上攻目輪,眼爛肉瘡翳生,眼睛肉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晚食後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(鎊)2兩,白蘚皮1兩半,升麻1兩,蔓荊實1兩,升麻2兩(白者),秦艽(去苗土)2兩,惡實(炒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中風,氣急,背項強硬,語聲嘶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煎桑根白皮湯送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漢防己半兩,薏苡仁1兩,牛膝1兩(去苗),芎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獨活半兩,大麻仁1兩,木香半兩,鬱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枳實1兩(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腳氣上衝,喘息稍促,兩腳不仁,連小腹頑痺,頭面浮腫,時復心悶,便利常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: 羚羊角丸

配方組成

羚羊角屑1兩,連翹2分,漢防己2分,麥門冬2分(去心,焙),薯蕷2分,檳榔2分,茯神2分,白蘚皮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羌活半兩,細辛半兩,白芷半兩,當歸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旋覆花半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癰。窒塞不通氣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