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雞頭2兩1分,家韭子2兩,牡蠣(煅)2兩,半夏3兩,木豬苓(赤者,同半夏炒)3兩。
白濁。
上為末,爛煮羊腎去膜,同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入麝香1錢或硃砂為衣,瓦器盛之,每服20丸,煎豬苓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引《鄭氏家傳渴濁方》。
鹿茸1兩,菟絲子1兩,茴香5錢。
腎虛腰痛,不能反側。
上為末,以羊腎2對,入酒煮爛,為丸,陰乾。
每服35丸,酒送下,日3次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七。
羊腎1對(切作片子,放新瓦上焙乾),艾葉(糯米粥拌勻,焙乾,為細末)5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焙乾)1兩,木香1兩,肉豆蔻(去殼)1兩,丁香半兩。
脾勞臟腑滑洩,夜多盜汗,腹中虛鳴,睏倦少力,不美飲食。
上除艾葉外,為細末,入艾葉末拌勻,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六。
羊腎1個。
下焦虛冷,腰膝無力,虛弱。
煮熟和煉成,拌乳粉半大兩。
空腹食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一。
羊腎2對(去脂膜,切碎,焙乾),人參1分(去蘆頭),白茯苓1分,白朮1兩,桂心2兩,熟乾地黃2兩,肉蓯蓉3分(湯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當歸3分,蛇床子3分,枳殼1兩半(麩炒微黃,去瓤),薯蕷1兩半,黃耆1兩半,澤瀉1兩半,山茱萸1兩半,白芍藥1兩半,吳茱萸1兩半(湯浸7遍,焙乾微炒),菟絲子1兩半(酒浸3日,曬乾,別搗為末),鹿茸1兩半(去毛,塗酥,炙微黃),遠志1兩半(去心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牡丹1兩半,石斛1兩半(去根,銼),牛膝1兩半(去苗),訶黎勒(煨,用皮)1兩半。
虛勞羸瘦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日30丸,空腹以暖酒送下,晚食前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天南星1兩(切,生薑10片同水煮過),半夏1兩(切,生薑10片同水煮過,焙乾),茴香子1兩(微炒),附子2枚(炮裂,去皮臍),白附子1兩(炮),乾薑1兩(炮),木香1兩。
上為末,用羯羊肝1對,和前藥一處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炒鹽湯送下,早晚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熟地黃(酒蒸,焙)1兩,杜仲(去皮,銼,炒斷絲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菟絲子(淘淨,酒浸焙乾,別研)1兩,黃耆(去蘆)1兩,川續斷(酒浸)1兩,桂心(不見火)1兩,磁石(煅,醋淬)1兩,川牛膝(去蘆,酒浸)1兩,沉香(別研)1兩,五加皮(洗)1兩,山藥(銼,炒)1兩。
腎勞虛寒,面腫垢黑,腰脊痛,不能久立,屈伸不利,夢寐驚悸,上氣,小腹急,痛引腰脊,四肢苦寒,小便白濁。
上為細末,雄羊腎兩對,以蔥、椒、酒煮爛,再加少酒,和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濟生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