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竺黃3兩,鮮瓜蔞16兩,硃砂5錢,枳殼3兩,桔梗3兩,膽星3兩,川貝3兩,川連3兩,九節菖蒲7錢,鮮竹瀝8兩。
痰火上炎,痰迷心竅,以及中風氣喘,小兒驚風發癇。
共煎成膏服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福州方)。
竹瀝(依法旋取)半合,生地黃半合(取汁),蜜半合(以上攪勻),桂心1兩(為末),石菖蒲(1寸9節者,取末)1兩。
小兒中風,失音不語,牙關緊急。
上藥都拌勻,慢火熬成膏,硬軟得所,如皂子大。
每服1粒,取梨汁化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三引張渙方。
白朮1分(蜜炒),大附子(去皮臍,炮)1錢,全蠍7個(每個用7葉薄荷裹,湯泡麻黃,令軟纏定,慢火炙黃色),犀角(鎊末)1錢,厚朴(用甘草水煮,焙乾)1分。
小兒諸癇。
上為末,竹瀝為膏,旋丸。
嬰孩每服1黑豆大,2-3歲1皂子大,4-5歲龍眼核大,以意加減,薄荷湯化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八引《家寶》。
竹瀝。
痰厥不省人事,幾死者。
用水白竹截長2尺許,每段劈作4片,以磚2塊排定,將竹片仰架磚上,兩頭露1-2寸,下以烈火迫之,兩頭以盆盛瀝。每6分中加生薑汁1分服之。痰熱甚者,只可加半分耳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