淡竹瀝1升2合,葛根汁5合,牛黃3顆(豆粒大,研)。
小兒壯熱隱疹。
上藥相和。
與兒服,1歲至5-6歲,1合至3-5合,再服,以意增減之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六引《廣濟方》。
秦艽(去苗土)1兩,甘草1兩(炙),防風1兩(去叉),當歸(切,焙)1兩,茵芋半兩(去粗莖),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),細辛(去苗葉),人參半兩,黃芩半兩(去黑心),桂半兩(去粗皮),天雄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已半兩,白茯苓半兩(去黑皮),白朮半兩。
產後中風,角弓反張;及賊風入腹,腹中拘痛,煩亂惚恍,忘誤迷惑,不知人事,口噤不開,手足緩縱;產後餘病,體虛受風,煩憒欲死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竹瀝並水合1盞,煎取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淡竹瀝1鬥,防風1兩,葛根1兩,菊花1兩,細辛1兩,芍藥1兩,白朮1兩,當歸1兩,桂心1兩,通草1兩,防已1兩,人參1兩,甘草1兩(炙),附子1兩(炮),茯苓1兩,玄參1兩,秦艽2兩,生薑2兩,楓寄生3兩。
卒中惡風,噎倒悶,口噤不能語,肝厥。
上切。
以淡竹瀝1鬥,煮藥取4升,分為4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竹瀝(湯成下)半兩,甘草半兩(炙,銼),秦艽半兩(去苗土),細辛半兩(去苗葉),黃芩半兩(去黑心),白朮半兩(炒),桂半兩(去粗皮),防已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3兩,葛根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枚,升麻3分。
風腰腳痺弱,或腳脛轉筋,或皮肉脹起如腫,而按之不陷,心中煩懊,不欲飲食,或夙患風氣者。
上藥除竹瀝外,銼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入竹瀝1合,更煎1沸,空心溫服,日晚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。
竹瀝5合,黃芩30銖,木防已6銖,羚羊角6銖,大黃2兩,茵芋3銖,麻黃半兩,白薇半兩,桑寄生半兩,萆薢半兩,甘草半兩,白朮6銖(1方作白鮮)(1方無萆薢)。
小兒頭身患小瘡,咳嗽,經治後變癇證,四肢縮動,背脊(身夭)(身兆),眼反。
以水2升半,煮取藥減半,加竹瀝,煎取1升,分服2合,相去1食久,進1服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防風(去叉)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黃芩1兩(去黑心),升麻1兩,石膏1兩(碎),梔子仁1兩。
妊娠心下煩懊熱躁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竹瀝半合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六。
防風1兩半,麻黃1兩半,芍藥1兩半,防已1兩,桂心1兩,黃芩1兩,白朮1兩,附子1兩(1本作杏仁40枚),羚羊角、竹瀝1升,甘草1兩(1本,作葛根2兩),人參1兩,穹1兩,獨活1兩,升麻1兩,生薑2兩,石膏2兩。
風痱。
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生蔥、雀肉等。
以水8升,煮減半,加瀝煮取2升半,分3服,相去如人行10裡更服。
《千金》卷八。
秦艽1分,防風1分,獨活1分,附子1分。
中風涎潮,譫語昏塞,四肢緩縱。
以水4盞,煎至2盞,加生地黃汁、淡竹瀝各半盞,再煎4-5沸,去滓,分作4服,不拘時候,溫服。病勢去,以他藥扶持,未愈再作。
《婦人良方》卷三引《必效方》。
竹瀝3升,防已2兩,升麻2兩,桂心2兩,芎2兩,羚羊角2兩,麻黃3兩,防風2兩。
風痱。
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以水4升,合竹瀝,煮取2升半,分3服,2日服1劑,頻進3劑。
《千金》卷八。
麻黃1兩半,防風1兩半,芎1兩,防已1兩,附子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黃芩1兩,甘草1兩,桂心1兩,生薑4兩,石膏6兩,杏仁40枚,竹瀝1升,羚羊角2兩,生葛汁5合。
風痱。
忌豬肉、冷水、海藻、菘菜、生蔥。
以水7升煮減半,加瀝煮取2升5合,分3服取汗,間5日更服1劑,頻與3劑。
《千金》卷八。
竹瀝2升,生葛汁1升,生薑汁3合。
風痱。
服藥當須慎酒、面、羊肉、生菜、冷食、豬、魚、雞、牛、馬、蒜。
上藥相和,分3次溫暖服,平旦、日晡、夜各1服。
《千金》卷八。
竹瀝半兩,防風(去叉)1兩半,升麻1兩1分,羌活1兩(去蘆頭),桂1兩(去粗皮),芎1兩,羚羊角屑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掠去沫,焙)1兩半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80枚。
產後中風,口,言語不利,手足不隨。
上藥除竹瀝外,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再煎至7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一。
威靈仙(去苗,洗)、附子(炮裂,去皮臍)、桔梗(炒)、防風(去叉股)、蔓荊子(揀)、枳殼(去瓤,細切,麩炒黃)、川芎(洗)、當歸(洗,去蘆,薄切。焙)各等分。
中風入脾肝,經年四肢不遂,舌強語謇。
上為粗末。
忌茗。
每服4錢,水1盞,竹瀝半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《本事》卷一。
竹瀝3合,荊瀝3合,生薑汁半合,白蜜1合,葛根汁2合。
肝中風,心神煩熱,言語謇澀,少得眠臥。
上藥都拌勻。
每溫服1合,宜頻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九。
鉤藤2兩,茯神2兩,黃芩2兩,升麻2兩,白鮮皮2兩,沙參2兩,龍齒2兩,蚱蟬7枚(去翅,炙,研,湯成納之),石膏8兩,寒水石6兩(研),甘竹瀝2升(湯熱納之)。
小兒暴得驚癇。
忌酸物。
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次溫服,相去6-7裡久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竹瀝1合,黃芩(去黑心)1兩1分,防已1分,茵芋1分(去粗莖),桑寄生1分,羚羊角(鎊)1分,大黃(銼,炒)2兩,甘草半兩(炙),白薇半兩,麻黃半兩(去節),白鮮皮半兩。
小兒諸癇。
上藥除竹瀝外,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分3次溫服,至夜服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升麻1兩半,防風1兩半,附子1兩,白朮1兩,甘草1兩,秦艽1兩,葛根1兩,黃芩1兩,麻黃1兩,防已1兩,細辛1兩,乾薑1兩,桂1兩,茯苓3兩,杏仁半兩。
中惡或患冷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大錢匕,竹瀝1合,水1盞,同煎至8分,去滓,空心服。
《雞峰》卷四。
硃砂、麝香。
小兒口噤體熱。
上為細末,收之。
如用,先將苦竹1束,除去兩頭節,火燒取油1-2合,入淡竹葉湯點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○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竹瀝3升,川大黃1兩,黃連1兩,苦參1兩,黃芩1兩,梔子仁1兩,石灰1兩,木蘭皮1兩,黃柏1兩。
發背腫痛。
上銼細。
以水5升,入竹瀝,煮藥至3升,去滓,以綿搵湯搨瘡上,日10餘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茯苓3兩,竹瀝1升。
子煩。
用水4升,合竹瀝煎取2升,分3服,不愈重作,亦時時服竹瀝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三引《梅師方》。
秦艽2兩,甘草2兩(炙),防風2兩,當歸2兩,茵芋1兩,烏頭1兩(炮),乾薑1兩,細辛1兩,人參1兩,黃芩1兩,桂心1兩,天雄1兩(炮),木防已1兩,茯苓1兩,白朮1兩。
大虛挾風,及賊風入腹,腹中拘痛,煩亂恍惚,妄語迷惑不知人,口噤不開,手足緩縱,飲食不作肉,臥驚見屋中光,口乾惡風,時時失精,夢寤沉重,及婦人產後餘病,體虛受風,躁憒欲死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豬肉、冷水、生蔥、生菜、桃、李、雀肉、酢物等。
以竹瀝1鬥半,煮取5升。
《外臺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淡竹瀝1升,石膏8兩,芍藥3兩,白朮3兩,梔子仁3兩,人參3兩,知母2兩,茯神2兩,赤石脂2兩,紫菀2兩,生地黃汁1升。
心實熱,驚夢喜笑,恐畏悸懼不安。
忌桃、李、雀肉、酢物、蕪荑。
以水9升,煮10味,取2升7合,去滓,下竹瀝更煎,取3升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三。
竹瀝1升,防風3兩,黃芩3兩,麥門冬3兩,茯苓4兩。
子煩。
忌酢物。
以水4升,合竹瀝,煮取2升,分3服,不愈再作。
《千金》卷二。
竹瀝1升,麻黃8分,附子1錢半(炒),防已3錢,乾薑1錢半(炒),白朮1錢半(炒),葛根1錢半,甘草5分,防風1錢半,桂心1錢半。
腳氣痺弱,脈浮細數者。
水9升,合竹瀝煮3升,分3次溫服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