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2兩,黃芩2兩,牽牛4兩,滑石4兩,黃連半兩,薄荷半兩,川芎半兩。
痰火內鬱,風熱上侵,煩躁多渴,心神不寧,口舌生瘡,咽喉幹痛,胸脘痞悶,肢體麻痺,面板瘙癢,大便乾結,小便赤澀,小兒積熱驚風;夢遺。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。
臟腑滑洩,重寒脈遲,婦人經病,產後血下不止者,及孕婦不宜服;非氣脈實熱甚者,不可輕服,常服宜少不宜多。
始用10-15丸,每服加10丸,溫水送下,冷水下亦得,1日3次;或煉蜜為丸愈佳,以利為度。若熱甚須急下者,便服40-50丸,未利再服,以意訊息。3-5歲小兒,丸如麻子大。此藥至善,常服20-30丸,不利臟腑,但有益無損。
《宣明論》卷四。
藿香1錢,木香1錢,當歸1錢,升麻2錢,生地黃(酒洗)3錢,生甘草3錢,黃連(炒)半兩,砂仁半兩。
食肉多口臭。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0丸,湯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