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辛(去葉土)、雞腸草、旱蓮子。
元髒氣虛,風熱內攻,牙齦浮腫,疼痛發歇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用1字,以雞毛蘸藥掃患處,日用1-2次。若小兒走馬疳,唇齦蝕爛者,先泡青鹽湯淨後,用新綿拭乾摻藥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六。
細辛(去葉土)1兩,雞腸草1兩,旱蓮子1兩,茴香1兩,白礬1兩,訶子(煅,去核)1兩,晚蠶砂1兩,青鹽1兩,皂角1兩,茜根1兩,麻(米凡)1兩。
元髒氣虛,風熱內攻,牙齦浮腫,疼痛發歇。
上銼,入一大瓶內,鹽泥厚固濟,於瓶口留一竅子出煙,用炭半稱煅,候青白煙出去火,候冷取藥,細研如粉。
揩牙如常法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地榆(研細末)。
湯火灼傷。
用麻油調敷傷處;若遇已破,即以幹末摻上。
《外科醫鏡》。
皂莢子(不蛀者)1枚(麩2升,同炒麩焦黑,去麩),薄荷(幹者)3兩(銼)。
痔疾疼痛不可忍,及腸風下血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米飲調下,空心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三。
當歸2錢,人參1錢,白朮1錢,黃耆8分,川膝8分,獨活8分,肉桂5分,韭白1撮,生薑1片。
產後遍身疼痛及腰、小腹痛。
水煎服。
《胎產秘書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