礬石散

《醫心方》卷七引《令李方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1分(燒),細辛1分,白芷1分。

功效主治

陰勞創,生息肉,爛破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溫水洗創,乃粉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七引《令李方》。

《眼科錦囊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獨頭蒜、明礬。

功效主治

眼目昏花,風眼疫眼,偏正頭痛,其餘病毒結於胸中者。

炮製方法

先取獨頭蒜生者,搗爛,去滓,納明礬,陰乾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自3-5分,白湯送下。其效緩和,能得快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錦囊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六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2兩,硼砂2錢,辰砂半錢,麝香50文,綠礬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,點在痔上,即化作水出。上藥5-7日了,便使後藥:土朱5文,牡蠣5文,白及5文,為細末,敷在痔上,自然幹,脫落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六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不通,臍腹急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和麵條,作圈子,圍臍高1寸許,納安礬末,以冷水逐旋滴礬末上,令溼透,更以水滴,覺內冷透,即小便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(熬令汁枯)半兩,龍骨半兩,鉛丹(炒)半兩,麝香1分,竹蚛(末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聤耳,汁出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綿杖子拭乾耳內,以藥少許摻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(燒令汁枯)半兩,李白皮1分,桃白皮1分,獨活(去蘆頭)1分,知母(焙)1分,生乾地黃1分,雌黃(研)1分,蝟皮(炙焦)3分,白朮3分,蜀椒(去目併合口,炒出汗)100枚,青黛(研)1分,斑蝥(去足翅,糯米炒)1分,白芷1分,柏枝1分,芍藥1分,海苔1分,當歸(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蚍蜉瘻,始發在項,如患傷寒。此因吃食中有以蚍蜉,其根在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空心溫水調下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燒令汁盡,研)1分,食鹽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聤耳出膿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各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紙撚子拭去膿汁令幹,次以鹽摻之,次又以礬石摻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燒令汁盡)1分,白石脂1分,白蘞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,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面皯皰,令光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以雞子白調令勻,入瓷盒中盛。

使用方法

臨臥時,先用漿水洗面,後塗藥,明旦以井花水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四引《千金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燒)。

功效主治

耳卒腫,出膿水。耳聾不愈,有積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以葦管吹少許入耳中,每日3-4次;或以綿裹如棗核大,塞耳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四引《千金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廣濟方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吳白礬8分(燒汁盡),麻勃1分,青木香2分,松脂4分。

功效主治

耳出膿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先消松脂,後入藥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取如棗核大,淨拭以塞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廣濟方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必效方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燒令汁盡)8分,藜蘆(炙)8分,防風8分,細辛8分,乾薑8分,白朮8分,椒(汗)8分,甘草(炙)8分,蛇床子8分,附子(炮)8分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疼痛,風齲蟲食,挺根出,齒已落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溫酒半升,攪調含之,漱吐勿咽之,1日3次。更以空酒漱去藥氣,然後吃食,百日齒已落者還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必效方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引《海上方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陰囊上生溼瘡,黃水流注,有妨行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入冷水內洗瘡,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引《海上方》。

方出《海上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明礬5錢,麝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口氣臭。(匿蟲)齒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相和,搽齒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海上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一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上上白者)。

功效主治

目翳及胬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如黍米大,納於翳上及胬肉上,即令淚出,以綿拭之,令得惡汁盡,1日1次。其病逐惡汁出盡,日日漸自薄,便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一。

方出《幹金》卷六,名見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白礬6銖,石硫黃6銖,白附子6銖。

功效主治

面(黑幹)(黑曾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莫見風日21日。

使用方法

以酢1盞,漬之3日,夜淨洗面,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幹金》卷六,名見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,名見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2分(熬),甘草半分(炙),大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陰腫堅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。

使用方法

取棗大,綿纏,導陰中。20日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,名見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、烏賊骨、黃連、赤石脂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聤耳出膿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綿裹如棗核,納耳中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。

方出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: 礬石散

配方組成

礬石(熬令汁枯)1兩,鉛丹(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耳聾,有膿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字,摻入耳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