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茯苓2錢半,黃芩2錢半,知母1錢6分,麥冬1錢6分,炙草1錢6分,桑白皮1錢,地骨皮1錢。
妊娠7月8月,因形寒飲冷所傷,以致氣逆,令人喘咳,煩悶不安者。
分2帖,水2盞,煎至1盞,入竹瀝1合,再煎1沸服。
《廣嗣紀要》卷九。
知母、茺蔚子、防風、赤芍、青葙子、黃芩、大黃(酒蒸過)、桔梗、桑白皮、蒺藜、細辛(或加樸消)。
白陷魚鱗外障。肝肺積熱,充塞攻上,致黑睛遂生白翳,如魚鱗鋪砌之狀,或如棗花中有白陷,發歇不時,或發或聚,疼痛淚出。
水煎,半飢溫服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五。
知母1錢,麥冬(去心)1錢,黃耆(生用)1錢,甘草1錢。
子煩,心虛有火者。
去滓,入竹瀝1杯,溫服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知母(焙)半兩,栝樓根3分,黃連(去須)3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3分,糯米(炒)半合,蘆根(銼)半兩。
小兒下痢,虛熱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水6分,煎至4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九。
赤茯苓3兩,黃芩3兩,黃耆3兩,知母2兩,麥冬(去心)2兩,甘草2兩。
妊娠心脾壅熱,咽膈渴苦,煩悶多驚。子煩,脈軟數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,入桑白皮煎熟,再入竹瀝同服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九引《簡易方》。
知母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,人參半兩,黃芩(去黑心)1分,赤茯苓(去黑皮)1分,甘草(炙,銼)3分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咽喉腫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病甚者倍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知母(焙)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鱉甲(去裙襴,醋炙)1兩半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兩半,檳榔1枚(銼),升麻1兩。
心肺客熱,頭疼氣痛,乾嘔吐食,腹中結塊,四肢煩悶不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知母(切,焙)3兩,生蘆根3兩,土瓜根2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甘草(炙)1兩半,龍齒3兩,大黃2兩半。
消渴,心脾實,躁熱多渴,化為小便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匕,水3盞,煎取2盞,去滓,下生麥門冬汁2合,食後分3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知母(焙)半分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半分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半分,附子(炮裂、去皮臍)半分,常山半分,狼牙半分,烏梅(去核)1枚。
瘧疾。
上銼,如麻豆。
每服5錢匕,糯米49粒,隔夜浸至五更初,同煎取7分,去滓,乘熱分作2服,未發時1服,發時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知母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烏梅肉3分(炒),大青半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柴胡(去苗)1兩,甘草(炙)3兩,當歸(切,焙)1兩。
產後寒熱瘧,或半日間日發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),同煎至8分,去滓,當未發前服,欲發時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