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膽1兩,地龍1分(洗淨),鬚髮(燒灰)半兩,莨菪子(生用)半兩。
鼻疳病,疳蟲上蝕於鼻,赤癢及連唇生瘡赤爛。
上為細末,入麝香1錢,同研勻。
每服1字,貼於瘡上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五引張渙方。
石膽3分(細研),雄黃1分,亂髮灰1分,人糞灰1分,鯽魚1枚(長3寸者,開肚納鹽,燒為灰)。
牙齒急疳疼痛,齒齦生瘡;小兒疳蟲蝕兒鼻。
上為細散。
先以甘草湯洗瘡後,即敷此藥半錢於瘡上,日3-4次。有涎即吐卻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石膽(研如粉)1分,黃連(去須,搗)3分,黃柏(去粗皮,搗)3分,茯神(去皮,研)3分,銅青[研]半兩,芒消半兩。
針眼,暴腫痛不得開。
上為末,更入乳中衝,重研令極細勻。
每取如黍米大,點目眥頭。
《普濟方》卷八十三。
胡桐律半兩,黃礬(燒過)半兩,硃砂半兩,升麻半兩,石膽3錢,華細辛(淨)3錢,當歸(銼)3錢,牛膝(銼)3錢,川芎3錢,棘刺(炒)3錢,地龍(去土,燒)3錢,乳香2錢半,麝香2錢半,龍腦1分。
牙齒齦肉退縮虛浮,時有膿汁,或牙齒動搖疼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用藥少許,早晨、臨臥並每食後敷擦牙齦上,吐津,日用5-6次。誤咽不妨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膽礬、密陀僧、輕粉各等分。
腋氣。
上為細末。
津唾調擦之。數次除根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石膽(研)半兩,龍腦(研)少許。
小兒燕口瘡。
上為末。
以少許塗瘡上,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○。
石膽半分,麝香半錢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生研),膩粉1錢。
口瘡經久,腫痛赤爛,不能下食。
上為末。
每取少許,摻於瘡上。良久吐出涎水愈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石膽半兩,蚺蛇膽1分,龍腦1分。
小兒口瘡赤爛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,塗於瘡上一,日3次。以愈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石膽半兩,鯽魚1枚(長3寸者,開肚滿填鹽,燒魚焦),雄黃1分。
急疳,唇口赤瘡出者。
上為細末。
先以泔湯洗口及瘡上,用散貼之,每日3-5次,夜後漱口後貼之,其瘡便愈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石膽半分,硃砂半兩,蕤仁半兩(湯浸,去赤皮),真珠末1分,琥珀1分,馬珂1分,珊瑚1分,紫貝1分,決明子1分。
眼生翳膜,經年不愈。
上為細散,入乳缽內研令勻細。
每用藥小豆大,點大眥頭。2-3次效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石膽半兩,石鹽1兩,硃砂1兩,鹽綠半兩,龍腦1分,膩粉1錢。
眼生膚翳,目赤痛,癢澀。
上為細末。
每以銅箸頭取如小豆大,點目中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石膽半錢,馬牙消1兩,黃連半兩(去須),龍腦1錢,黃柏1分(銼),角蒿1分。
熱病口舌生瘡。
上為細散,入龍腦、馬牙消等,更研令細。
每取半錢,用新棉薄裹,含良久,有涎即吐之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石膽1錢半(燒,研),白芷1錢(為末)。
纏喉風。
上藥再研勻細。
每服半錢匕,溫漿水調下。取出涎後轉1-2行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三。
石膽1兩(於火上燒令煙盡)。
甲疽胬肉疼痛,膿血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敷瘡上。不過4-5次愈。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三引《梅師方》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牛膝(燒灰)1分,石膽1分,麝香1分。
急疳。
上為細末。
臨臥時先漱口,後摻藥於牙縫上,不過2-3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七。
石膽3錢,胡桐律半兩,蟾酥半兩,輕粉抄1錢(稱重半錢)。
齒齦腫痛生瘡,或欲成疳,乍愈乍發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字,食後、臨臥敷貼患處。吐津,誤咽不妨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