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珠丸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、生附子尖、川烏頭尖、蠍梢、蛇含石(煅)、半夏曲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驚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粟米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半歲小兒每服5丸,週歲10丸,3歲10丸加至15丸。昏困,冬瓜子煎湯送下;驚搐,金銀花薄荷湯送下;夜臥不安,薄荷湯送下;夜啼,乳香湯送下;腸急,五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錢(另研),玉蛤蜊殼4兩(煅),黃柏(末)4兩(鹽水炒),知母4兩(鹽水炒)。

功效主治

遺精,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青黛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2錢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八。

《痘疹金鏡錄》捲上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(泡)1錢,天麻1錢,白附子(泡)1錢,膩粉5錢,巴霜1匙,蕪荑(炒)2錢半,全蠍(面煨)2錢半,滑石2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及撮口。

炮製方法

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患得1日1丸,至7日7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金鏡錄》捲上。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南星(泡)1兩,半夏1兩(泡),明礬5錢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喘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姜糊為丸,如麻子大,辰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袖珍小兒》卷四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博濟》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1錢,半夏1錢,膩粉1錢,滑石1錢,巴豆24粒(去心膜,水浸1宿)。

功效主治

治驚熱有痰,及多溫肚,痰臥不穩,吃食過多。五臟煩滿,及驚風痰涎積滯疳積。

炮製方法

研巴豆熟,次入眾藥,糯米粥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隨年歲服,瀉痢,米湯送下;取食,蔥湯送下,膈上有食即吐,在中脘瀉;驚悸,薄荷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八引《博濟》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半兩,麥門冬1兩,蕤仁200枚,巴豆40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痰實結聚,宿癖羸露,不能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期歲兒服2丸,如小豆大;200日兒服如麻子2丸。漸增,以知為度。當下病赤黃白黑葵汁,下勿絕藥,病盡下自止。久服使小兒肥白,已試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兩(細研如粉),玳瑁1兩,雄黃半兩(細研如粉),虎睛1對(酒浸1宿,微炙),胡黃連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烏犀角屑半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牛黃半兩(細研如粉),馬牙消半兩,鐵粉半兩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邪,恍惚,夜臥驚恐,不得眠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博濟》卷四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(為末)1錢,巴豆24枚(去心膜,以水浸1宿,研末,不出油用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有痰,及多溫肚,夜臥不穩,吃食過多。

炮製方法

先研巴豆令熟,次下南星,以糯米粥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隨兒年齡服之。瀉痢,米飲送下;取食,蔥湯送下;驚悸,薄荷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兩(先使細研),丁香3分,巴戟1兩,黃耆1兩(銼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韭子半兩(微炒),芎藭3分,龍骨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3日,曬乾,搗為末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幹),熟乾地黃1兩半,五味子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覆盆子1兩半,沉香1兩,鹿茸2兩(去毛,塗酥,炙令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山茱萸1兩,肉桂3分(去皺皮),白茯苓1兩,薯蕷1兩,木香1兩,麝香半兩(細研),檳榔3分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羊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溫酒送下;鹽湯送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半兩(細研),牛黃1分,硃砂半兩(細研),金箔30片,鐵粉半兩,天竹黃半兩,玳瑁半兩,胡黃連半兩,犀角屑半兩,沙參半兩(去蘆頭),苦參3兩(銼),玄參半兩,石膏1兩(細研,水飛過),龍齒半兩(細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,心神壅悶,頭目不利,口舌乾燥,面板枯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麥門冬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木香、白丁香(真者)、丁香(末)5分,巴豆仁14個(水浸1宿,研極膩),輕粉5分(留少許為衣),白滑石(末)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虛中,一切積聚,驚涎宿食乳癖,大小便澀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溼紙裹燒,粟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1丸,8-9歲以上至15歲服8丸,炮皂子煎湯,放冷送下;挾風熱難動者,先服涼藥1服;乳癖者,減丸數,隔日臨臥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分,羌活1分,防風(去蘆頭)1分,鉤藤1分,龍膽(去蘆頭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川升麻1分,牛黃(細研)1分,茯神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犀角屑半兩,鉛霜(細研)1錢,龍腦(細研)1錢,麝香(細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心神驚悸,臥不安眠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荊芥、薄荷湯研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分,牛黃1分,雄黃1分,犀角末半兩,龍齒1分,麝香2錢,金箔30片,銀箔20片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口乾煩悶,眠臥不安,及變蒸諸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煎金銀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分,天竹黃1分,硃砂1分,雄黃半兩,麝香半兩,丁頭代赭半兩,杏仁3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10粒(去皮,用油煎令褐色,與杏仁同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生薑湯送下。3歲以上,加丸數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分,牛黃1分,硃砂1分,雄黃1分,膩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粳米飯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3丸,以薄荷湯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半兩,白附子半兩(未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滑石末1分,膩粉1分,巴豆30枚(去皮,水浸3日,取出曬乾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,多發搐搦,或夾食腹痛,面色變青,或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百日以上兒服1丸,1歲2丸,3-4歲3丸,蔥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1分(末),天竹黃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代赭半兩,雄黃半兩(細研),蜣螂半兩(微炒),麝香半兩(細研),巴豆10粒(用油煎令褐色,與杏仁研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以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分,天竹黃1分,雄黃1分,巴豆1分(去皮心,壓去油),麝香1分,丁頭代赭1分(搗羅為末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癇,喘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(黃米)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兩半,獺肝(炙幹)1兩半,茯神(去木)1兩半,貝母(去心)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半,龍膽1兩半,黃連(去須)1兩半,赤芍藥1兩半,白檳榔(煨、銼)1兩,旋覆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傳屍骨蒸,咳嗽上氣,痰喘寒熱,四肢瘦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未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溫漿水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半兩,白朮半兩,硃砂(別研,一半入藥,一半為衣)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麝香(另研)1錢,腦子(別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氣不足,及上焦有熱,涎壅上盛,睡臥不寧,身體發熱,口燥咽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豬心血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後煎人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滑石3分,天南星2錢,膩粉1錢,巴豆7粒(去皮,紙裹,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驚風,腹內有癥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糯粥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至3丸,若腹內有癥積,臨臥時炮皂角子煎湯送下;驚著,用蔥白湯送下;若有涎吐逆,用丁香母1個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二。

《三因》卷十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知母1兩1分,川連1兩(去毛),苦參1兩,玄參1兩,鐵胤粉1兩1分(研),牡蠣(煅)1兩1分,硃砂(另研)2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天花粉半兩,金箔200片,銀箔200片,白扁豆(煮,去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虛煩悶,或外傷暑熱,內積愁煩,酣飲過多,皆致煩渴口乾舌燥,引飲無度,小便或利或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入生栝樓根汁少許,丸如梧桐子大,用金銀箔為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酒色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至30丸,先用栝樓根汁下1服,次用麥門冬熟水送下,病退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滑石末3錢,輕粉3錢,幹蠍7個,南星末1錢,巴豆40個(去皮膜,出油盡用),半夏曲末2錢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食癇發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1歲下者1丸,上者2丸,乳食前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本事》卷一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母3分(未鑽真珠也,研如粉,同碾),當歸(洗,去蘆,薄切,焙乾後稱)1兩半,熟乾地黃(酒灑,九蒸九曬,焙乾)1兩半,人參(去蘆)1兩,酸棗仁(微炒,去皮,研)1兩,柏子仁1兩,暹邏犀角(鎊為細末)半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沉香(忌火)半兩,龍齒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肝經因虛,內受風邪,臥則魂散不守,狀若驚悸。小便赤色,不痛不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-50丸,日午、夜臥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(細研)1兩,牛黃(細研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如膏)半兩,丹砂(細研)1兩,牡蠣(熬,研粉)1兩,虎睛(炙幹)1對,甘遂(切,炒)半兩,芍藥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巴豆(去皮心,研如膏,紙裹出油盡)半兩,麝香(研細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癇,五府八痢,驚風天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至2丸,米飲或桃仁湯送下。取下惡物如魚腦青色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(研)1分,虎睛(左睛為上,酒浸,曬乾,研)1只,露蜂房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鉤藤半兩,鐵粉(研細)3分,防葵1兩,大黃(銼,炒)3分,黃芩3分,龍齒(研)1分,銀屑3分,梔子仁3分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柴胡(去苗)3分,升麻3分,白鮮皮3分,雷丸1分,沙參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蛇蛻(燒灰)1分,石膏(研)半兩,牛黃(研)1分,蚱蟬(去翅足,熬)4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自1歲至大患癲癇,發動無時,口內沫出,小便不覺,呼喚不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5丸,研破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分,伏龍肝1分,丹砂1分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啼,及夜啼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候啼即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○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水銀(砂子)1錢,輕粉1錢,丁香1分,紅芽大戟1兩半(煮過),乳香半兩,五靈脂(末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久吐,諸藥不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黃蠟3錢,入藥末,攪勻,為丸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煎馬齒莧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末1錢匕,太陰去精石(煅赤,研末)4兩,不灰木(用牛糞燒赤,取末)4兩。

功效主治

手足心煩熱壅悶,咽喉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糯米粥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用生地汁、粟米消研化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: 真珠丸

配方組成

真珠(研如粉)半兩,甘草(生末)1兩1分,龍腦(研)3錢,硼砂(研)半兩,凝水石6兩(煅令赤,候冷,以紙裹,埋地坑內1宿,出火毒,研取4兩),馬牙消2兩(用膩粉半兩於紙內同拌勻裹定,安在一新磚上,以火煅煙盡,放冷入在瓷合子內埋地坑,入地可1尺深,候1宿研半兩)。

功效主治

心肺客熱,虛煩多痰,咽喉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糯米粥為丸,如雞頭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含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