皂莢散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半兩,旅生蕎麥半兩,白蒺藜半兩,谷精草半兩,五靈脂半兩,蕓薹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白虎風,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釅醋調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七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半兩(去黑皮,塗酥炙令焦黃,去幹),桂心1兩,甘草1兩半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吐涎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、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(炙黃焦)1兩,荊芥1兩,胡椒1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風蛀,疼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3錢,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熱含冷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(去皮子,炙)、菖蒲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鼻窒塞,不得喘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暮臥之時,以綿裹塞鼻中甚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豬牙皂莢(酥炙,去皮子)、白蒺藜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如大腸不通,用鹽茶調下;小便不通,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長肥皂莢2錢,白鹽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齒動搖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燒赤,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常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(去皮,炙)1梃,硇砂(研)1分,白礬(熬令汁枯)1分,甘松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鹽花(研)半兩,槐白皮(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疳宣露,口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先用鹽揩齒,後用散1錢,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(不蛀者)2兩,升麻1兩(2味入瓶子內,固濟,留一孔,燒令煙絕,取出細研)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1兩,凝水石(搗末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齒疳風(匿蟲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錢匕,貼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2梃(燒灰),黃芩2分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黃丹2分(微炒),檳榔1分,白及半分,乾薑1分(燒灰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白禿瘡,愈而復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濃醋腳調塗之。甚者不過3上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(豬牙者,燒灰)7梃,烏頭1個(炮裂,去皮臍),沙草根7枚(生)。

功效主治

風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匕,臘茶調下,並2-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1梃(去皮,炙令赤色),川升麻1分,白礬(燒灰)1分,甘松香1分,細辛(洗,去苗土)1分,槐白皮半兩,鹽花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牙齒歷蠹暗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鹽揩齒後,用散半錢勻敷之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2梃(去皮子,燒灰)。

功效主治

瘰疽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鹽湯洗瘡令淨,幹摻敷,每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素女經》: 皂莢散

配方組成

皂莢1兩(炙,去皮子),蜀椒1兩(汗),細辛6分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黃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三日勿近男子;忌生菜等。

使用方法

以三角囊(大如指,長2寸)貯之,取納陰中,悶則出之,已則復納之,惡血畢,取出,乃洗以溫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素女經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