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中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檳榔(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益智(去皮,炒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半夏(薑汁制)1兩,沉香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患後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大棗2個(擘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五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虛證,下痢純白,腹痛,裡急後重,手足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,加木香(煨)、肉豆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陳米、鹽、烏梅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五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錢,炮姜1錢半,炙草1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心氣疼痛,脈遲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八。

《幼幼整合》卷五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炙甘草1錢,綠升麻1錢,漂白朮2錢。

功效主治

痘已現形,而吐瀉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加煨姜3片,大棗3個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整合》卷五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8分,白朮(蜜炙)8分,五味子3分,甘草3分,乾薑5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經來洩瀉,經來之時五更洩瀉,如乳兒尿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一。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錢,黑姜1錢5分,甘草(炙)2錢,白朮(陳土炒)3錢,附子(薑汁、甘草水制)1錢。

使用方法

加大棗3個(去核)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心悟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、白朮、白殭蠶(炒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虛困,痰涎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(去蘆)、白朮、白姜(炮)、甘草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冷,脘痛,腹脹,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四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(土炒)1錢,乾薑(炮)1錢,甘草8分,烏梅肉2個,川椒10粒。

功效主治

吐蛔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檳榔(銼)、赤茯苓(去黑皮)、木通(銼)、桂(去粗皮)、陳橘皮(湯浸,去白)、半夏(用生薑搗碎,焙)、沉香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。思後餘毒,不思飲食,三焦氣憊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半分(切),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傷寒論》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3兩,乾薑3兩,甘草(炙)3兩,白朮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寒,脘腹疼痛,喜溫喜按,自利不渴;嘔吐,腹痛,不欲飲食,中寒霍亂,陽虛失血,病後喜唾,胸痺虛證,小兒慢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松菜、桃、李、雀肉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8升,煮取3升,去滓,溫服1升,日3次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1升許,微自溫,勿發揭衣被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論》。

《痘疹一貫》卷二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幹葛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吐洩,手足厥冷,腹脹自利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一貫》卷二。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二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,炙草3分,乾薑5分,藿香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吐清水,同食物出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半,加薑汁1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二。

《痘疹全書》捲上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炙甘草、升麻(酒炒)、乾薑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見形,吐瀉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全書》捲上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2分,茯苓(去皮)2分,白朮(去蘆)2分,乾薑(炒)2分,陳皮2分,藿香2分,丁香2分,半夏(薑汁炒)2分,砂仁(炒)2分,官桂2分。

功效主治

胃寒嘔吐清水冷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烏梅1個,水煎,徐徐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錢,炮姜1錢半,炙草6分,人參6分,砂糖3錢(炒灰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腹痛,脈沉細澀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點點經》卷一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條參1錢半,白朮1錢半,茯苓1錢半,炮姜1錢,肉桂1錢,附子6分,甘草8分。

功效主治

臟腑寒結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點點經》卷一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藿香1錢,蒼朮(米泔制)1錢,厚朴(薑汁炒)1錢,砂仁1錢,香附1錢,木香1錢,枳殼(麩炒)1錢,陳皮1錢,甘草(炙)5分,乾薑5分,官桂5分。

功效主治

乾霍亂,心腹飽脹,絞痛,不吐不瀉,脈沉欲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磨木香調服。外用炒生薑滓揉法,急用鹽湯探吐,得物出為好,及刺委中穴,血出甚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(去蘆)1錢,乾薑(炒)1錢,官桂5分,甘草(炙)5分,陳皮7分,藿香7分,茯苓(去皮)7分,良姜7分,烏梅1個。

功效主治

寒瀉症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、大棗2個、燈草1團,水煎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二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砂仁1錢,乾薑(炒)1錢,蘇子1錢,厚朴(薑汁炒)1錢,官桂1錢,陳皮1錢,甘草(炙)1錢,沉香5分,木香5分(水磨入)。

功效主治

寒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磨沉、木香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二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白茯苓、甘草節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瘡疹吐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用水1盞,煎5分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五。

《誠書》卷八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乾薑(炮)、甘草(炙)、茯苓。

功效主治

吐瀉手足厥冷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八。

《種痘新書》卷四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附子、炮姜、炙草、茯苓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髒寒木能發毒,而腹脹,二便清利,手足冷,痘淡白,脈微緩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種痘新書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3兩,桂心3兩,甘草(炙)3兩,乾薑2兩。

功效主治

石發後霍亂吐多者,必轉筋,不渴,即臍上築者,腎氣虛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
《活人方》卷三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3錢,人參1錢5分,黃耆1錢5分,茯苓1錢5分,陳皮1錢,澤瀉1錢,炮姜5分,肉桂5分,砂仁7分,甘草2分。

功效主治

三陰自利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早空心、午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方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理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白朮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赤茯苓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瀉,心煩築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