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抱肚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○引《德生堂方》: 玉抱肚

配方組成

川烏半兩,川椒半兩,小茴香半兩,破故紙半兩,葫蘆巴半兩,官桂半兩,良姜半兩,馬楝花半兩,白芷半兩,甘松半兩,乾薑半兩,吳茱萸半兩,川楝子半兩,海藻半兩,青木香半兩,乳香半兩,沒藥半兩,好艾4兩(碾末,先鋪在裹肚上,後用藥末)。

功效主治

疝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細末,用細絹做夾裹肚1個,腰前瞻覆過臍腹,下斜尖如匾,覆護陰囊,別作稍尾,以帶抄住於後,不礙小淨手。遇大淨手,取下後瞻,上覆腰與腎、不及腎上裹肚,前後瞻各鋪綿,用前藥末勻滲入綿,微酒以水,薄皮紙蓋上綿,綴定住,翻綿在內,如縫人綿衣,常用拴裹腰腹,護囊使藥氣燻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五○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
《百一》卷二: 玉抱肚

配方組成

針砂4兩(鐵銚內火炒,用木或竹棒兒不住手攪,煙出盡為度,放冷),白礬半兩,硇砂1錢,粉霜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停寒滴冷,心腹刺痛。

炮製方法

白礬等3味同研為細末,與針砂拌和,只作1服,以水數點灑,用匙拌攤令勻,厚皮紙為貼,闊2寸以上,長4-5寸。

使用方法

貼之;外以帛子包系疼處,或常系臍下。如覺大熱,即以衣襯之,若藥力過,再灑水如前拌用,其熱如初,可用4-5次。藥力退,即將針砂再炒過,別入餘藥,仍可用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二。

《奇效良方》卷十三: 玉抱肚

配方組成

針砂4兩(炒),白礬半兩,官桂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虛寒,下痢赤白,或時腹痛,腸滑不禁,心腹冷極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末,和勻作1包,冰水調攤皮紙上,貼臍上下,以帛系之。如覺大熱,即以衣襯之,藥幹,再以水溼令潤,其熱如初,可用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效良方》卷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