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角飲子

《濟生》卷五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(鎊)1兩,菖蒲1兩,木通1兩,元參1兩,赤芍藥1兩,赤小豆(炒)1兩,甘菊花(去枝梗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上壅,耳內聾閉,焮腫掣痛,膿血流出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姜5片,煎至8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濟生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屑3分,石膏2兩,知母3分,川升麻3分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煩渴,飲水無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水2大盞,加竹葉3-7片,小麥50粒,煎至1盞,去滓,入土瓜根汁1合,栝蔞根汁1合,攪令勻。分溫2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八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白朮半兩,柴胡1兩,地骨皮7錢,枳殼(麩炒)7錢,甘草(炒)7錢,生地黃7錢,當歸7錢,揀參7錢,茯苓(去皮)7錢,黃芩7錢,黃耆7錢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亡津液,虛損,時自汗出,發熱睏倦,唇口乾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加浮小麥70粒,生薑3片,煎至7分,去滓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八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屑半兩,茵陳3分,黃芩半兩,梔子仁半兩,川升麻半兩,甜竹葉1握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川芒消3分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急黃。熱毒攻發,舌急眼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拌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兩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
《雞峰》卷四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屑1兩,黃芩1兩,木香1兩,升麻1兩,麥門冬1兩,石膏1兩,甘草1兩,竹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陽腳氣。毒在腑,發熱悶眊,唇口乾焦,意欲嗔叫,喜明好語,兩腳腫,煩極疰弱如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大盞,加生薑5片,煎至7分,去滓,入紫雪1錢,攪勻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四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四引《崔氏方》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3兩(屑),羚羊角3兩(屑)。

功效主治

瘡腫而渴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取3升,渴即飲。盡更作之。時熱恐壞,懸著井底,甚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四引《崔氏方》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18銖,茯神1兩,麥門冬1兩半,甘草半兩,白朮6銖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盜汗由心臟熱所致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合,煎取4合,分服。加龍齒2兩佳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(鎊)半兩,知母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甘草半兩,山梔子1兩,杏仁(去皮尖)1兩,蔓荊子1兩,地骨皮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黃芩1兩半,柴胡(去苗)1兩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十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1錢半,元參1錢半,木通1錢半,赤芍1錢半,甘菊3錢(去蒂),赤小豆1錢半,甘草5分,生薑1片,石菖蒲3錢(根)。

功效主治

熱結耳聾,脈數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去滓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一。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六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1兩,羚羊角1兩,大黃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知母1兩,黃芩1兩,桔梗2兩,防風2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小眥赤脈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生犀角屑2兩,蜀升麻2兩,黃芩2兩,幹藍2兩,漢防己2兩,枳實(炙)2兩,漏蘆3兩(炙),白蘞1兩,梔子仁10個,甘草(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入腰腳,暴悶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、菘、酢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8升,煮2升3合,絞去滓,分溫3服,不同食前後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九引《保童秘要》: 犀角飲子

配方組成

犀角1分,大黃1分,黃芩1分,黃耆1分,升麻1分,漢防己半分,梔子1枚,樸消3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油。其身上亦只成片腫而色白,此是風及熱所致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合,煎取2大合,去滓下消,3歲以下,1日服1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四九引《保童秘要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