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歸2錢,白朮2錢,生地2錢,茯苓2錢,陳皮2錢,益母2錢,香附1錢,川芎1錢,黃芩1錢,麥冬1錢。
婦人無子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錢,空心白湯送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黃柏2兩7錢(鹽酒拌抄),龜版(炙)1兩3錢半,陳皮7錢,當歸1兩(酒浸),知母1兩(酒炒),虎骨7錢(酥炙),鎖陽1兩,牛膝1兩3錢半,山藥7錢,白芍7錢,砂仁7錢,杜仲(炒)7錢,黃耆7錢(鹽水拌抄),熟地7錢,枸杞5錢,故紙3錢半(炒),菟絲子(酒浸)1兩3錢半。
陰虛勞證。
上為末,以地黃膏為丸。
每服70丸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三。
香附子1斤,烏藥1斤(微燒透,去煙,研為末),川芎半兩,生地黃半兩,熟地黃半兩,白芍藥半兩,當歸半兩,甘草4兩,香白芷4兩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50-70丸,用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三二引《德生堂方》。
當歸1兩,熟地黃1兩,生地黃1兩,川芎1兩,芍藥1兩,香附米8兩,人參8錢,肉桂7錢,黃芩1兩。
婦人血虛挾火,子宮乾澀,不能攝精,久不受孕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米湯或溫酒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四。
香附米4兩(1分醋浸,1分米泔浸,1分酒浸,1分童便浸,各浸3日,焙乾為末),益母草2兩(忌鐵器),艾葉1兩(醋煮),阿膠2兩(蛤粉炒),熟地黃2兩(酒洗過,薑汁炒),川芎1兩,當歸1兩5錢(酒洗),白芍藥1兩3錢(鹽酒炒),陳皮1兩(去皮),白朮1兩5錢(土炒),半夏(湯泡,薑汁浸,香油炒)1兩,白茯1兩(去皮),甘草(炙)3錢,條芩1兩(炒焦),丹皮1兩(酒洗),吳萸5錢(湯泡),玄胡索4錢,小茴香(鹽酒炒)5錢,沒藥5錢,續斷1兩(酒洗),麥冬1兩(去心)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空心米湯送下;溫酒白水亦可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一。
香附1斤(醋浸,炒),莪術4兩,當歸4兩(俱酒浸)。
經候不調,痃癖積塊,刺痛。
上為末,醋糊為丸。
醋湯送下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六。
益母草8分,香附米8分(童便浸炒7次,醋炒3次),熟地4兩,當歸4兩,白朮4兩,阿膠3兩,生地3兩,陳皮3兩,白茯苓3兩,川芎2兩,半夏2兩,白芍2兩,麥冬2兩,黃芩2兩,杜仲2兩,丹皮2兩,續斷2兩,延胡2兩,沒藥1兩,甘草1兩,吳萸7錢,小茴7錢。
上為末,煉蜜加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黃酒送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三。
熟地8兩,棗皮4-5兩,山藥4兩,茯苓3兩,龜版膠3兩(酒蒸),肉桂3兩,附子3-4兩,杜仲(淡鹽水炒)3兩,菟絲子(淘淨泥沙,酒蒸)4兩,五味2兩。
腎經陰陽兩虧,兩尺脈空虛無神,將成勞瘵。
先將地黃、棗皮搗成膏,餘藥研末,加龜膠,煉蜜為丸。
每服7-8錢,空心淡鹽湯送下。
《會約》卷二。
香附1斤(分作4分,1分童便制,1分醋制,1分艾湯制,1分鹽水制),川芎4兩,當歸4兩,白芍4兩,熟地4兩,阿膠2兩(蛤粉炒)。
月經不調,屢次過期。
上為末,以香附留末一半打糊為丸。
每服3錢,空心滾湯送下。
《玉案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