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中湯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3兩(炙),桂心4兩,生薑1斤。

功效主治

上氣喘急,胸中滿,咽喉不利,氣逆搶心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,海藻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7升半,煎取3升。分5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十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脈症正宗》卷一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8分,吳萸8分,厚朴1錢,半夏8分,白朮1錢,蒼朮1錢,黃耆1錢,青皮1錢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脈症正宗》卷一。

《金匱翼》卷六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(姜制)1兩,橘皮(去白)1兩,乾薑7錢,甘草(炙)半兩,草豆蔻半兩,茯苓(去皮)半兩,木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土衰不運,又加客寒,聚為滿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2盞,生薑3片,煎至1盞,去滓。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金匱翼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當歸(切,焙)2兩,白朮2兩,人參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乾薑(炮)1兩,甘草(炙)1兩,蜀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1兩,桂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所傷,肌瘦汗洩,寒中泣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8分,去滓,溫服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三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厚朴、人參、白茯苓、黃耆、官桂、半夏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。

功效主治

痘瘡三朝,身涼不渴,口氣冷,痘淡白,二便清利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為引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三十三。

《會約》卷四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,山藥(炒)1錢半,扁豆(炒,研)2錢,陳皮8分,厚朴(姜炒)1錢,砂仁8分,藿香1錢,乾薑(炒)8分,甘草(炙)1錢,白芍1錢。

功效主治

裡寒便溏,腹痛喜按,口吐冷涎,脈虛弱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四。

《會約》卷十四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1錢,砂仁1錢,藿香1錢,草蔻仁(煨)1錢,香附1錢5分,肉桂1錢5分,乾薑1錢5分。

功效主治

寒氣凝結,脹痛喜按,脈息弦緊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溫服。如假熱拒格者,冰冷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會約》卷十四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1錢(炒),訶子肉5分(炒),冬蟲草5分,法夏1錢,杏仁1錢(炒),膠珠6分,雲苓1錢,蔻米5分(研),炙草5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肺虛,咳嗽不安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衝入紅糖3錢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揣摩有得集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潞光參1錢半,白朮1錢半(炒),炙草5分,炮姜5分,蔻米5分(研),丁香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體弱,脾胃虛寒,吐瀉,面色青白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揣摩有得集》。

《續易簡》卷二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揀參1兩,白朮1兩,白茯苓1兩,乾薑(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老人吐瀉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鹽湯米飲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續易簡》卷二。

《百一》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縮砂仁2兩,甘草(炙)3兩,鹽(炒)3兩,丁香1分,生薑半斤(去皮)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姜搗碎,與砂仁、甘草、鹽一處拌勻,淹1宿,焙乾,次入丁香,同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沸湯點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百一》卷二十引燕賢仲侍郎方。

《三因》卷十一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,細銼)、甘草(銼細)、生薑(洗,切)、青州棗(切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人老人,飲啖生冷,多致腹脹,心下痞滿,有妨飲食,或刺痛洩利,氣痞滯悶。

炮製方法

前2味搗令得所,入生薑杵勻,取出,同棗焙令微燥,入鍋慢火炒令紫色,焙乾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大錢,空腹生薑湯點服,以知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一。

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白朮1錢半,當歸2錢,厚朴8分,黑姜4分,茯苓1錢,草豆蔻6分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霍亂,吐瀉不止,無塊痛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、乾薑(炮)、白朮、甘草(炙)、當歸(切,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吐下,虛煩不止,腹中絞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。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八。

《傷寒微旨論》卷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舶上丁香皮1兩,厚朴1兩,乾薑2分,白朮2分,丁香枝2分,陳皮2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胃中寒,脈沉遲,或緊或緩,胸膈滿悶,腹中脹痛,身體拘急,手足逆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入蔥白3寸,荊芥5穗,煎至7分,去滓,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微旨論》卷下。

《雞峰》卷十四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芍藥半兩,桂半兩,吳茱萸150個。

功效主治

痢疾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生薑3片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四。

《千金》卷十五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乾薑1分,厚朴1分,當歸3分,桂心3分,甘草3分,人參2分,茯苓2分,白朮2分,桔梗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夏月積冷,洗浴過度,乳母亦將冷洗浴,以冷乳飲兒,致發壯熱,忽值暴雨涼加之,兒下如水,胃氣虛弱,面青肉冷,眼陷乾嘔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以水2升,煮取9合。60-100日兒,每服2合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五。

《鬼遺》卷四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甘草6分(炙),乾薑6分,附子(炮,去皮臍,破)6分,蜀椒240粒(去目,閉口者,出汗)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取冷過多,寒中下痢,食完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。

注意事項

忌海藻,菘菜,豬肉,冷水。

使用方法

以水6升,煮取2升。分溫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四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八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蒼朮1錢5分,木香1錢5分,乾薑(炮)1錢5分,厚朴1錢2分,砂仁1錢2分,青皮1錢2分,芍藥(炒)1錢2分。

功效主治

白痢。腹痛飽脹,不思飲食。

使用方法

上加煨姜2片,水煎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八。

《雞峰》卷二十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白朮半斤,棗半斤,厚朴5兩,陳皮4兩,甘草3兩,乾薑2兩,藿香1兩,茯苓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寒,腹中冷痛,飲食遲化,痰飲並多,寒氣上奔,心胸刺痛;及傷寒陰盛脈細沉微,手足逆冷,霍亂吐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煎至6分,去滓。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。

《臨證醫案醫方》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砂仁6g,白蔻仁6g,刀豆子9g,高良薑9g,吳茱萸3g,陳皮9g,香附9g,姜厚朴9g,麥芽9g,神曲9g,雞內金9g,谷芽9g。

功效主治

慢性胃炎,偏寒型。胃脘痛,遇寒加重,舌苔薄白,脈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臨證醫案醫方》。

《回春》卷五: 溫中湯

配方組成

良姜、官桂、益智仁、砂仁、木香(另研)、香附、厚朴、陳皮、茴香、當歸、元胡索、甘草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痛;食積腹痛,其脈弦,其痛在上,以手重按愈痛,甚欲大便,利後其痛減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1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