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皮3錢4分,清夏2錢4分,川貝3錢4分,花粉3錢4分,桔梗3錢4分,蘇葉3錢4分,黃芩3錢4分,寸冬3錢4分,甘草3錢4分。
肺熱喘嗽,吐痰吐血,外感傷風等症。
上為極細末:貯於磨口瓶中。
孕婦忌服。
每服2錢,小兒1錢,大人白開水送下,小兒白糖水送下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吉林方)。
焦紫麥冬2錢,桔梗2錢。
痘疹氣熱血燥,皮毛枯槁,咳嗽者。
水煎服。
《痘疹仁端錄》卷九。
黃連3錢,枳殼1錢,陳皮1錢,乳香1錢,沒藥5分。
痔漏腫痛。
用水2鍾,煎至1鍾,空心服。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生桑皮3錢,百合3錢,冬花3錢,川貝3錢,生苡仁5錢,地骨皮4錢,麥冬2錢,生甘草8分,生藕汁1杯(衝),童便1杯(衝),枇杷葉(去毛)1兩。
癆症。
鮮茅根1兩煎湯代水,煎服。
《重訂通俗傷寒論》引順氏方。
麥冬3-4錢,天冬2錢,白花百合1兩(有血倍用),桑皮(蜜炙,咳甚倍用)2錢,骨皮2錢(內熱甚加1錢),薄荷1錢,花粉2錢,茯苓2錢,貝母2錢(痰多痰紅倍用),枇杷葉(蜜炙,咳甚加)3大片,米仁5錢(食少有血倍用)。
陰虛咳嗽,或多痰,或乾咳,或痰血紅,或純血。
上加人乳、牛乳各1杯,煎成,加煉蜜或飴糖數匙,薄荷、貝母(研細)亦和勻其內,頻頻溫服。
《何氏虛勞心傳》。
生梔子、黃芩、枇杷葉(蜜炙)、生地黃、花粉、連翹(去心)、麥冬(去心)、薄荷、元參、生甘草、桔梗。
鼻疳。疳熱攻肺,鼻塞赤癢痛,浸淫潰爛,下連唇際成瘡,咳嗽氣促,毛髮焦枯,熱盛者。
引用燈心,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二。
青黛、明礬、雄黃、文蛤、山梔、硼砂、皂角、血餘、冰片。
疹後口乾,變成牙疳。
上為末。
以鹽湯洗口淨後,敷之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沙參、赤苓、石膏、知母、麥冬、元參、黃芩、炒梔、骨皮、杏仁、瓜蔞、大力、桔梗、竹心。
麻後咳嗽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生石膏9兩,青黛1兩。
肺胃熱盛,咳嗆失血,咽痛,口瘡。
各取淨末,和勻,約成散9兩7錢。
每用1-2兩,絹包,水煎服。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(蘇州方)。
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知母、桑白皮、桔梗、杏仁、前胡、黃芩、梔子仁、地骨皮、枳殼、膽星、款冬花、馬兜鈴、青木香。
痘疹收靨之後,餘毒歸肺,咳吐膿血者。
水煎服。
《片玉痘疹》卷十二。
銅青1錢,白礬1錢。
鼻下爛瘡,口鼻疳瘡。
上為末。
敷患處。
《醫統》卷九十。
芰荷根。
暴赤眼,澀痛難開。
絞取汁,點目眥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四。
防風、黃芩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、蒲黃(炒)、地榆(黑)、白芍(生)、川芎、槐花、杜仲(炒)、甘草、澤蘭、阿膠(炒)。
產後血虛,風熱客於大腸,大便便血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五。
陳皮、半夏(姜制)、貝母、天花粉、麥門冬(去心)、桔梗、梔子(炒)、黃芩各等分,甘草(生)。
痘餘毒在脾肺咳嗽。
上銼。
水煎,食遠服。
《壽世保元》卷八。
蘆根2兩,川貝母1兩,山梔子2兩,板藍根4錢,硃砂4錢,琥珀4錢,犀角4錢,冰片1錢。
小兒感冒咳嗽,肺炎咳嗽,麻疹咳嗽,傷風流涕,百日咳,扁桃腺炎。
上為細末。
週歲小兒每服1分,開白水送下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撫順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