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香1兩,木香1兩,丁香1兩,燻陸香1兩,麝香1分(細研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。
毒腫入腹,心悶腹脹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沉香1分,木香1分,枳殼1分,烏藥4兩。
膈氣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鹽少許,以沸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四。
沉香半兩,黃耆半兩,白斂1分,川樸消1分,川大黃1分(炮),甘草1分。
癰癤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水1小盞,加麝香少許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二十。
沉香3分,檳榔1兩,丹參3分,赤芍藥3分,白蒺藜3分(微炒,去刺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3分。
陰腫不消,發歇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.
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沉香1兩,赤芍藥1兩,紫蘇莖葉1兩,木通1兩(銼),訶黎勒皮2兩,檳榔1兩,紅雪2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。
腳氣衝心,煩悶喘促,腳膝痠痛,神思昏憒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沉香3分,木瓜1兩(幹者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羚羊角屑半兩,桂心半兩,熟乾地黃1兩,訶黎勒皮1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牛膝3分(去苗),酸棗仁半兩(微炒),白茯苓3分,石斛1兩(去根,銼),黃耆3分(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朮3分,羌活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腳氣,春夏防發。或肝腎風虛,脾氣乏弱,但覺昏悶,不欲飲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沉香半兩,石韋半兩(去毛),滑石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瞿麥半兩,白朮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葵子3分,赤芍藥3分,王不留行半兩。
冷淋,臍下妨悶,小便疼不可忍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煎大麥飲調下。以通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沉香1兩,木香1兩,青橘(去白)1兩,陳橘(去白)1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別研)1兩,人參1兩,豆蔻半兩,檳榔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乾薑(炮製)半兩。
脾元氣不和,中焦痞悶,氣滯噎塞,小便不利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大錢,水1盞,煎至7分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博濟》卷二。
沉香3分,黃耆3分(銼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滑石1兩,黃芩半兩,榆白皮1兩(銼),瞿麥3兩,韭子1兩(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膏淋,臍下妨悶,不得快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清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八。
沉香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木香1兩,川升麻1兩,麻黃3兩(去根節),川大黃1兩。
發背,腫如杏,或如雞子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人參1兩,沉香1兩,木香1兩,白朮1兩,幹葛1兩,白茯苓1兩,藿香1兩,蛤粉5錢(炙)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水1蓋半,煎至7分,去滓,空心大口服,1日2-3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七七。
沉香(銼)半兩,蜀椒(去閉口及目,炒出汗)1分,甘草(炙)1兩,烏藥(銼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芎1兩。
妊娠內積冷氣,腹中切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匕,以溫酒調下,熱湯亦得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沉香1兩,桑寄生1兩,射干1兩,川升麻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燻陸香3分,麝香1分(細研)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,藿香3分,連翹1兩。
瘰癧寒熱,結腫疼痛,心胸壅滯。
上為粗散,加麝香研勻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每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沉香半兩,赤芍藥半兩,酸石榴皮半兩(銼,微炒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川芒消1兩。
中惡心痛不可忍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5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萆薢半兩,續斷半兩,木香1兩,芎1兩,當歸1兩,茯苓1兩,甘草1兩,石斛1兩,牛膝1兩,枳殼(只用青)1兩,細辛1兩,防風1兩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煎取8分,空心和滓吃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。
沉香3錢,白茯苓(去黑皮)3錢,酸棗仁(炒)2錢,人參2錢,天麻2錢,芎2錢,陳橘皮(去白,切,焙)2錢,藿香葉1錢,甘草(炙,銼)1錢,白殭蠶(去絲,酒炒)1錢。
心氣虛弱,驚悸,夜臥不寧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匕,食後以生薑湯調下,日2夜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三。
蓬術3兩,天台烏藥3兩,茴香3兩,肉桂1兩半(去粗皮,不見火),益智仁半兩,沉香1兩半,玄胡索1兩半(去皮),蓽澄茄1兩半。
沉寒痼冷,奔豚,小腸疼痛,陰核偏大,久不愈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空心、食前以溫酒、鹽湯任調下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七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白扁豆(薑汁浸,炒去皮)2兩,茯苓2兩,山藥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,蓮肉2兩,砂仁2兩,桔梗2兩,薏苡仁(炒)2兩,幹葛8兩,沉香8兩(一方有白朮)。
三消。上盛下虛,諸藥不效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以薑湯調服,1日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引《鄭氏家傳渴濁方》。
沉香3錢,川芎半兩,桂心半兩,白芍藥半兩,甘草3錢,當歸3錢,牡丹皮11銖,蒲黃半兩(炒)。
產後血未盡,分入四肢浮腫,腹脹氣急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。以血去腫消為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九引《便產須知》。
沉香(銼)1兩,白檀香(銼)1兩,烏藥(銼)1兩,山芋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京三稜(炮,銼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桔梗(炒)1兩,人參2兩。
胃熱腸寒,食已善飢,小腹痛脹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匕,加鹽少許,以沸湯點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沉香1兩,附子1兩,川楝子1兩半。
寒疝,小腹堅滿,攻作不定,時發疼痛;腎虛受邪腫脹;及髒寒氣弱,臍常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半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鹽少許,煎至7分,空心服。
《雞峰》卷十二。
沉香半兩,石韋半兩,滑石半兩,當歸半兩,王不留行半兩,葵子3分,白芍藥3分,甘草1分。
冷淋臍下痛,小腹妨悶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食前煎大麥飲調下。1日2-3次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沉香3分,赤芍藥1兩,木通3分(銼),紫蘇莖葉1兩半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曬乾,微炒),檳榔2分,川樸消1兩。
傷寒後腳氣衝心,煩悶氣促,腳膝酸困,昏沉不利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沉香1兩,五加皮1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桂心1兩,檳榔1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木香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傷寒後,腰間氣滯,流注腳膝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蔥白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沉香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檳榔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茴香子半兩。
腎臟積冷,氣攻心腹疼痛,四肢逆冷,不思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不拘時候,以熱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沉香(上品)2分5厘,香附2錢,木瓜2錢,縮砂5分,甘草1錢,檳榔(末)5分,鹽少許。
腳氣,氣急毒攻者。
水煎,去滓,納檳榔、鹽攪調,分溫服。
《名家方選》。
沉香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檳榔1兩,肉桂(去皺皮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茴香子1兩,當歸半兩,丁香半兩。
虛勞,心腹痛,小腹滯悶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熱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沉香1兩,石斛(去根,銼)1兩,黃耆(銼)1兩,桂心1兩,白茯苓1兩,白朮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白芍藥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羌活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1兩,熟乾地黃2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風勞,氣攻四肢拘急,背膊常痛,肌體萎弱,不欲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沉香1兩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肉豆蔻1兩(去殼),肉桂3分(去皺皮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茴香子3分,蓬莪術3分,阿魏3分(面裹,煨面熟為度)。
腎臟冷氣,卒攻臍腹,疼痛不可忍,手足逆冷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赤小豆1合,人參1兩,甘草1兩,瞿麥1兩,黃芩1兩,黃耆1兩(銼),白斂半兩,當歸1兩(細銼,炒),沉香1兩。
發背,燥渴疼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以溫水調下,1日2-3次,不拘時候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九。
沉香1分,茯苓1分,甘草(炙)1錢,丁香(炒)1錢,藿香1錢,木香(炮)半錢,官桂(不見火)半錢。
霍亂吐瀉。
上為末。
嬰孺每服1字,2-3歲每服半錢,5-7歲每服1錢,以紫蘇、木瓜湯調下,日3次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家寶》。
沉香1錢,紫蘇1錢,白蔻仁1錢。
胃冷久呃。
上為末。
每服5-7分,以柿蒂湯送下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下。
沉香(不見火)1兩,神曲(炒)1兩,舶上茴香1兩,陳皮(去白)1兩,甘草(炙)半兩,白朮半兩(炒),乾薑1分(炮,洗),草果3個(切)。
冷氣攻注,心腹脹滿疼痛,吞酸膈痞,氣促壅逆,不納飲食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紫蘇7葉,同煎至7分,去滓,加鹽少許,空心食前服;中酒嘔吐,加鹽點或酒調下亦得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沉香半兩,紫蘇子3分,赤茯苓1兩,木香半兩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,柴胡1兩(去苗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桂心半兩,白朮半兩,檳榔1兩。
氣勞,心腹滿悶,身體羸瘦,腳膝微腫,不能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沉香1兩,白朮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石龍芮3分,細辛3分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3分(去苗),萆薢3分(銼),黃耆1兩(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桂心1兩半,杜仲3分(去粗皮,炙微黃,銼),木香3分,五味子半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。
腎臟風冷氣,腰脊相引痛,腳膝疼痺,體虛無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稍熱服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沉香半兩,白豆蔻半兩(去皮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高良薑3分(銼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京三稜半兩(煨,微銼),桂心1兩,白茯苓3分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白朮3分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,汁炙令香熟)。
腎臟虛冷,氣攻腹脅疼痛,或多嘔吐,不思飲食,兩脅脹滿,四肢羸瘦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沉香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紅豆蔻3分(去皮),白朮半兩,桂心半兩。
脾胃氣虛弱,不能飲食,食飲即吐,心腹時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沉香1兩,川升麻1兩,細辛1兩,白芷1兩,地骨皮1兩,黑附子(生用)1分。
老人久患冷牙疼不可忍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錢,白湯溫服,冷即吐了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沉香1兩,木香3分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蓽澄茄3分,桂心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茴香子3分,白蒺藜3分(微炒去刺),檳榔1兩。
膀胱虛,冷氣攻腰間,及腹脅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食前以生薑熱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沉香半兩,葫蘆巴半兩,肉豆蔻半兩(去殼),檳榔3分,木香3分,桂心半兩,茴香子半兩。
盲腸氣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。
香附子1兩,細辛半兩,川芎1分,白芷1分,白殭蠶(直者,去嘴)1分,地龍1分。
牙風腫痛。
上為細末。
揩疼處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沉香半兩,升麻半兩,白芷半兩,藁本(去苗土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丁香半兩,寒水石(研)2兩。
口臭。
上為散。
每日早取柳枝,咬枝頭令軟,摭藥揩齒,暖水漱,復以綿揩之令淨。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八。
沉香1兩,五味子半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遠志半兩(去心),天門冬半兩(去心),石斛1兩(去根,銼),桂心1兩,牛膝1兩(去苗),黃耆1兩(銼)。
虛勞少氣無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沉香3分,大腹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木香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檳榔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赤芍藥1兩,桂心3分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訶黎勒皮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。
腳氣,心腹脹滿,四肢壅悶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好沉香半兩,阿膠半兩(蚌粉炒成珠),結實人參1兩,桑白皮(揀)1兩(微炒),陳皮半兩,紫蘇子半兩,甘草(炙)1分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加生薑3片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通口服。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。
沉香半兩,丁香半兩,木香1兩,藿香葉1兩,甘草(炒)1兩,縮砂仁1兩。
小兒吐瀉,不患乳食,腹滿。
上為末。
3歲每服半錢,食前以紫蘇、木瓜湯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沉香1兩(銼)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生,銼),熟乾地黃2兩,柴胡1兩(去苗),栝樓根半兩,白朮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),黃耆1兩半。
癰膿潰已絕,肌肉內虛,尚有餘熱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小麥50粒,煎至6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沉香1兩,舶上茴香1兩,青橘皮(去白)1兩,胡椒1兩,蓽澄茄1兩,川楝子1兩,陳橘皮(去白)1兩。
傷寒,嘔,結痞,心胸真氣虛弱,脈息沉細者。
上生杵為末。
每服2錢,蔥白3莖,各長1寸(擘破),加酒並童子小便各半盞,煎至6分,放溫,和滓服。患重者不過2-3服,氣正脈生。
《博濟》卷一。
沉香1分(銼),麝香(研)半兩,地骨皮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升麻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芎3分,桂(去粗皮)1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黃柏(去粗皮,蜜炙)半兩,凝水石(研)1兩。
風疳齦腫,牙齒浮動。
上為散。
每用1錢匕,敷齒根;或以綿裹,如彈子大,含化咽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沉香半兩,石韋(去毛)半兩,滑石半兩,當歸半兩,王不留行半兩,瞿麥半兩,黃連(去須)7錢半,細辛(去苗葉)2錢半,甘草(炙)2錢半。
冷淋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以大麥湯調服,以利為度。
《醫碥》卷七。
沉香3分,枇杷葉3分(拭去毛,炙微黃),前胡1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白朮3分,訶黎勒皮1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桂心半兩,五味子半兩,細辛半兩,白茯苓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虛窮上氣,脾胃氣弱,胸膈多痰,食飲無味,神思昏悶,肢節煩疼,體虛乏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天台烏藥6兩,北細辛4兩,淡吳萸1兩5錢,川古勇連4錢,廣新會皮5兩,廣木香3兩,廣鬱金3兩,紫降香3兩,制半夏3兩,黑沉香(上重者,水磨細末,曬乾弗烘)1兩。
停寒積飲,肝胃氣痛,痞結脹滿,嘔逆酸水,痰涎諸證;及寒中霍亂,上吐下瀉,心腹絞痛,厥逆,脈微欲絕者。
上藥各為細末,和勻。
每服1-2錢,以開水調吞。
《瘍科綱要》卷下。
雞內金2兩,大盔沉1兩,海蛤粉5錢,海浮石5錢。
咳嗽氣逆,胸脅刺痛,呼吸氣促,肋部蓄水,背寒胸滿,大便洩瀉,小便不利,腹脹肢腫,夜不能臥,痰飲溼盛,脾不行水,遍身浮腫。
上為極細末。
忌菸、酒、腥辣。
每服2錢,飯前以黃酒沖服。服後3小時微汗為宜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瀋陽方)。
烏藥3兩(炒),沉香1兩,木香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朮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甘草(炙)1兩,丁香半兩,檀香半兩,白豆蔻半兩,青橘皮(去白,炒)半兩,京三稜(煨,切)1兩半,蓬莪術(煨,切)1兩半,香附子(炒,去毛)1兩半。
中脘氣塞,元髒虛冷,胸膈痞悶,臍腹(疒丂)痛,氣噎不快,繞臍虛鳴,嘔吐酸水,洩利虛滑,心痛氣刺,氣促逆冷,倦怠少力,不美飲食,口苦舌澀,嘔逆噁心,噫氣吞酸,脅助疼痛,喘滿氣逆,小便頻數,及婦人脾血冷氣,發作不常,及中惡腹痛,蠱毒疰忤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大棗1枚,同煎至7分,加鹽少許,空心熱服,或以熱酒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五。
沉香3分,赤芍藥3兩,酸石榴皮1兩,桔梗3分(去蘆頭),檳榔1兩,大腹皮3分(銼),紫雪1兩。
九種心痛,面色青,心腹妨悶,四肢不和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沉香(不見火)半兩,青皮(去瓤)半兩,甘草半兩(炙),蓬術2兩(炮),京三稜(炮)1兩,香附子(去毛)1兩,舶上茴香(炒)1兩,桃仁(去皮尖,炒,別研)1兩。
膀胱腎氣,小腸疼痛不可忍者。
上銼,慢火炒令黃色,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炒蔥、酒調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白朮半兩,茯苓半兩,木通1兩,當歸1兩,橘皮1兩,青皮1兩,大腹子1兩,大腹皮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)1兩半,白芷3兩,紫蘇葉4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3兩。
五噎五膈,胸中久寒,諸氣結聚,嘔逆噎塞,食飲不化,結氣不消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1枚,煎7分,空腹溫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
沉香1錢,木香1錢,當歸1錢,白茯苓1錢,白芍藥1錢。
婦人一切血氣刺痛,不可忍者,及男子冷氣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1錢,水3盞,銀石器內文武火煎數沸;加全陳皮1個,又煎10沸;加好醋1盞,又煎10數沸;加乳香、沒藥如皂角子大1塊,同煎至1盞,去滓,通口服,不拘時候。
《瑞竹堂方》卷四。
沉香(銼)1分,乳香(炒軟,候冷同杵)1分,安息香1分,丁香1分,沒藥(研)1分,青橘皮(去白,焙)1分,牛膝(去苗,酒浸,焙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威靈仙(去土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萊菔子(微炒,別研如膏)1兩。
腳氣疼痛不仁,浸淫昏冒,乍發乍歇,食少無力,日漸羸瘦。
先將前十味為散,次入萊菔子膏拌,再羅令勻。
每服1錢匕至1錢半,空心、午時、夜臥各以溫酒調下;生薑湯調亦得。若要通氣,即用大蒜1枚、生薑半兩、綠豆2合,以水4升,一處煮豆爛,取汁1升,多用2合,調下1錢半匕,其綠豆亦須食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一。
沉香半兩,木香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瓤,焙)半兩,桂心半兩,檳榔1兩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訶黎勒1兩(煨,用皮)。
氣脹,心腹滿悶,胸脅痛,氣壅不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生薑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沉香(銼)半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半兩,人參半兩,木香1兩,茯苓(去黑皮)1兩,甘草(炙)1兩,白朮2兩。
妊娠腹滿,不思飲食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加鹽少許,食前以沸湯點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五。
茯苓2錢,沉香1錢,丁香1錢,木香1錢,藿香1錢,川厚朴(制)1錢,甘草(炙)1錢。
小兒慢驚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字,米飲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沉香1兩,木通1兩,白牽牛(微炒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枳殼(麩炒,去瓤)1兩。
氣澀不通利,飲食不得息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同煎至7分,去滓,食後稍熱服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三。
沉香(不焙)半兩,石韋(去毛)半兩,滑石半兩,王不留行半兩,當歸(炒)半兩,葵子(炒)3分,白芍藥3分,甘草(炙)1分,橘皮1分。
五內鬱結,氣不得舒,陰滯於陽,而致氣淋壅閉,小腹脹滿,使溺不通,大便分洩,小便方利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煎大麥湯調下;飲調亦得。
《三因》卷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