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銀1分,蕪荑仁(研末)半兩,薑黃(搗末)半兩,酥2兩。
一切癬。
上藥先煎酥和水銀,以柳椎研攪,候水銀散,即下蕪荑、薑黃末攪勻,瓷盒盛。
旋取塗癬上,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核桃仁12g,大風子仁12g,蓖麻仁12g,水銀3g,黃丹3g,冰片0.6g。
神經性皮炎。
上藥混合,共搗爛如泥,用白布包好,在木炭火上烤熱,發現布外有油即止。
即將此油塗患處,每日數次。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水銀2分,胡粉1兩(並水銀,點少水研令星盡),蛇床子半兩(末),黃連3分半(末),硫黃1分(細研)。
一切疥瘡不愈。
上藥相和,以麻油和如稀麵糊。
每用先以鹽漿水洗瘡令淨,以藥塗之,幹即更換。不過2-3度,愈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
風子(取肉)4兩,水銀(末,茶研不見星)1錢,輕粉1錢,樟腦2錢,半礬(生熟)2錢半。
諸般疥癩。
先將風肉研膏,次入餘藥令勻,臘月豬脂和稀。
用絹布裹,任意擦之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(艹閭)茹(銼)1兩,黃蠟1兩,黃連(銼)2兩,蛇床(微炒)2兩,白礬(枯)2兩,水銀2兩。
(疒咼)瘡疥癬,無名惡瘡,手足瘡疥,浸淫多汁,久而蟲生。
上藥用臘豬脂7兩熬開,下三味銼藥,煮至焦紫色,去滓,再入黃蠟溶開出火,稍凝,下水銀,礬石攪至勻。
每用塗摩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雲母石、紫石英、鵝管石、花蕊石、玄精石、井泉石、石鐘乳、寒水石、代赭石、滑石(或雲金星石)、金牙石、銀牙石各等分。
大風疾。
上為細末,將輕粉、水銀各7錢細研,入藥同研,不見水銀星後,用清油調。
去避風處搽之,日2次。7-8日藥透,牙疼出臭涎1-2碗,出盡,用黃連、貫眾各1兩,煎湯漱之。如腹痛,用三黃丸下;若有麻痺不仁,用麻黃、木鱉子、防風、當歸等分煎服,得汗即安。搽藥後,有他病證變動者,隨證用外方藥治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九。
乾薑、水銀、豬脂(臘月者)各等分。
惡蛇咬傷,已紅腫爛者。
上揉令相得即為丸。
放碗中燒,以竹筒籠上,燻所腫處,未燻先破兩處,然後燻即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
黃柏1錢,黃連1錢,川大黃5分(上3味另研),雄黃3分,膽礬3分,青黛3分,兒茶銅青3分,枯礬4分,珍珠1分半(生用,另研),大風子(去油,取霜,黑者勿用)5分,冰片1分半(另研),輕粉4分(人言人壯者7厘,弱者5厘,中者6厘上14味,為極細末,分作3份,約1錢8分),番打麻(另為末,瘡重而人壯能食者每份用5分,人弱不能起者每份用3分,中者4分,以末入前藥各份內研勻),水銀(人壯者每份用1兩或8-9錢,中者五6錢,臥床不起而極弱者只可用3錢,不可再多)。
楊梅風毒潰爛,危惡多年不愈者;或咽喉潰爛,或遍身牛皮瘡癬及久爛臁瘡。
上先將麻汞並前藥各1分,俱入盞內,再入真麻油少許,用手指研開,務使汞藥混為一家,漸次增油,久研以不見汞星為度,大約如稀糊可矣。
忌鹽十餘日,多更好;並忌魚腥、生冷、動氣發風等物一個月,尤忌房事;外如牛肉、燒酒、團魚之類須忌二三年;惟蕎麥麵、羊肉則終身忌之。
用此藥擦手足四腕動脈處,每藥1分,務分擦3日,每日早晚各擦1次,每次以600-700次為度,擦完用布包之,擦藥時,凡周身略有破傷處,俱用無麝膏藥貼之,膏藥須厚攤,每2日1換,換時不可經風,常須避帳幔中,冬月須用厚被暖炕,他時亦須常暖,南方多用被褥蓋墊,擦至7日,毒必從齒縫中發出,口臭吐涎,若口齒破爛出血,但用甘草、蜂房煎湯候冷漱解,不可嚥下,輕者只以花椒湯漱之亦可,擦之必皮破,不可畏疼而少擦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五。
無名異、水銀、銀硃、黃丹、百草霜各等分。
楊梅瘡;兼治臁瘡。
上為極細末,和勻,用桐油調成膏,油紙攤作隔紙膏,貼之。
其油紙先用黃連、黃柏煎湯刷數遍,然後攤貼。
《準繩·瘍醫》卷五。
水銀1錢,川椒(焙)1錢,輕粉1錢,枯礬1錢,蛇床子1錢,樟腦1錢,大風子15個(去殼)。
諸般疥瘡。
上藥川椒等六味為極細末,和勻,入柏油搗煉成膏,入水銀再搗,以水銀不見為度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
水銀3錢,雄黃3錢,枯礬3錢,川椒3錢,輕粉2錢,苦參2錢,蘆甘石2錢,蛇床子2錢,大風子肉50個。
肥疥瘡。
上為末,以燭油調。先以金銀花、苦參、防風、荊芥、當歸尾煎湯浴洗,次以藥摻之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六。
水銀1兩。
蟯蟲咬人,肛門癢。
上用蒸棗膏為丸,如人指大,綿裹。
臨臥納肛門中1宿;納藥時,當留綿帶子在外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三九。
大風子肉1兩,杏仁1兩(去尖皮),輕粉2錢,水銀2錢,枯礬5錢。
疥癬。
上為末。
用柏油3兩,調搽。
《外科方外奇方》卷三。
胡粉2兩,水銀2兩,白松脂2兩(胡洽雲:一方加黃連2兩)。
小兒瘡疥,熱瘡,月蝕瘡。
用臘月豬膏4兩,合松脂煎,與水銀、胡粉合研。
以塗瘡上,日2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,名見《鬼遺》卷五。
水銀、甘草、黃柏、黃連、松脂、膩粉、土蜂窩各等分。
一切無名瘡毒。
上取水銀放掌中,唾碎為青泥,入瓦碗中,以生油和餅,研,生絹濾如稀餳,和藥末,再研如稠餳。
先以溫水洗瘡,布拭乾,塗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水銀1兩(不結砂子),硫黃1兩(細研),玄精石1兩(細研)。
諸般咳逆。
上藥用釅醋1鬥,文武火熬成膏,瓷盒內盛,旋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艾湯送下。
《傳家秘寶》卷三。
水銀1兩(以尖熟棗瓤研令星盡),松脂1兩,硃砂1兩(細研),土蜂窩2兩,黃柏1兩(銼),川大黃2兩。
風毒,身體生瘡。
上藥除水銀、硃砂外,搗羅為末,以煉成豬脂2斤煎為膏、放令冷,取水銀、硃砂入膏中相和。
用塗瘡上,日換2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四。
水銀1兩,黃連2兩(去須),細墨1兩。
白禿瘡。
先以黃連並墨為細散,用不著水豬脂,和水銀同研,令星盡。
用塗瘡上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一。
水銀2兩,燻黃(研)2兩,青礬(研)2兩,苦參2兩(末),絳緋1方,亂髮1雞子大,細辛2兩(末)。
緊唇。
上藥以緋裹發,用麻油1斤,蠟2兩,先煎苦參、細辛,以緋發消盡,入水銀、石藥二味(研令盡)及蠟,候膏成,收凝定。
以敷病上。取愈為度。
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廣濟方》。
水銀1兩2分,黃連1兩,黃柏1兩(炙),藍漆1兩,亂髮2分(燒成灰)。
疥。
上藥治下篩,和以神明膏3合,令相得。
塗疥上,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七引《範汪方》。
水銀2兩,礬石2兩,蛇床子2兩,黃連2兩。
疥癬惡瘡,並小兒頭瘡。
上藥治下篩,以臘月豬膏7合,下水銀攪萬度,不見水銀,膏成。
敷瘡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五(附方)引《小品方》,名見《鬼遺》卷五。
水銀半兩(用石腦油研如泥),白天南星(生、末)1錢,白附子(生、末)1錢,白龍腦(生)1錢,膩粉1錢,蠍梢21個(研)。
驚風,驚熱膈實,嘔吐,上盛涎熱。
上為末,研如泥,候次日於乳缽內取出,為丸如綠豆大。
每服1-2丸,薄荷湯送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仙人水鑑》。
水銀1斤,豬膏(臘月者)5斤。
諸瘡癬。
上藥置鐵器中,壘灶,馬通火熬7日7夜勿住火,停冷,取豬膏,去水銀(不妨別用)。
以膏塗瘡。
方出《千金翼》卷二十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
水銀(唾研入藥)1兩,黃連(去須,為末)1兩,胡粉(研)1兩。
身體生風毒瘡,(疒咼)瘡及惡瘡;癬溼,癢不可忍。
上為末,以乳汁調如糊。
塗敷瘡上,日3-5次,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水銀1兩,松脂1兩,膩粉1分,土蜂窩1兩半,黃柏1兩半(銼),川大黃1兩半。
小兒赤瘡,渾頭面及胸上作片,人不識者。
上藥除水銀、膩粉外,搗羅為末,以煉成豬脂半斤,煎成膏,似稀麵糊,放冷,取水銀、膩粉於掌中,以唾調如青泥,後可入膏中相和,攪令勻。
塗於瘡上。不過3兩上,愈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水銀1兩,白礬1兩,蛇床子1兩,雄黃1兩,(艹閭)茹末1兩。
疥癬瘡,經年不愈;兼治小兒頭瘡。
上藥入煉好豬脂半斤,都研,候水銀星盡。
便用敷之,日2-3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