梔子散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半兩,豉2合(不搗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霍亂,吐下後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分為3服,每服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;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川大黃1兩,黃連1兩(去須),白及1兩,牡蠣1兩,白蘞1兩,木通1兩(銼),川升麻1兩,黃芩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痛已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以雞子白調塗故帛上,貼腫處。燥復易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木通1兩(銼)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羚羊角屑1兩,決明子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小眥生赤脈,衝貫黑睛,視物昏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、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每於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豉2合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酒疸,心中懊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五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葳蕤1兩,茯神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,川升麻1兩,知母1兩,犀角屑1兩,沙參(去蘆頭)1兩,黃芩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,熱毒攻心,面目俱赤,發狂不識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3分,黃芩3分,石膏1兩,葛根1兩(銼),柴胡1兩(去苗),麥門冬1兩(去心焙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1日,頭疼壯熱,心中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豉50粒,蔥白3莖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六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紫草1兩,白鮮皮1兩,黃芩1兩,秦艽(去苗)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三日外,若忽覺心滿,堅硬,腳手心熱,則變為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6-1兩,黃芩1兩,石膏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葛根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時氣2日,頭痛背強,身熱惡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蔥白2莖,豉50粒,煎至5分,去滓熱服,衣覆取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桂心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豉2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新愈後,因食早起動多而勞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3分,黃連3分(去須),黃柏3分(銼),川大黃2分(銼碎,微炒),蘆根1兩(銼),葛根1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5日,頭痛壯熱,四肢煩疼,不能飲食,嘔逆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入豉半合,蔥白2莖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黃連1兩(去須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龍膽1兩(去蘆頭),赤芍藥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柴胡1兩半(去苗),大青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壅熱,眼睛疼痛,大小便秘澀,心神煩躁,不得眠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石膏2兩,白茅根1兩(銼),赤茯苓1兩,犀角屑1兩,木通1兩(銼),黃芩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實熱,心腹煩悶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入生地黃半兩,淡竹葉2-7片,煎至5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1兩,葛根1兩(銼),茵陳1兩,土瓜根1兩,川升麻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妙),川芒消1兩,木通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6日,胃中瘀熱,面板赤黃,心神煩悶,大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皮(燒灰)、石硫黃末。

功效主治

狂犬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瘡上,1日1易;救急用2-3次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21個,川升麻3分,黃芩3分,大青3分,茯神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膽實熱,精神不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熱面,炙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入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,入蜜半合,更煎2-3沸,每於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1個(去瓤),明礬(末)。

功效主治

下疳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將明礬末裝入梔子內,麵糊合口,火燒熱存性,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洗淨,幹摻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

《直指》卷十八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(制)半兩,枳殼半兩,北梗1分,北前胡1分,青木香1分,赤茯苓1分,車前子1分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氣虛,中有熱,小腹、外腎、肛門俱熱,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新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、白礬灰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湯火所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用黃膠熬膏,調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半兩,子芩1兩,龍齒2兩,石膏2兩,鉤藤1兩,吳藍1兩,川大黃3兩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癇,不知人,迷悶,嚼舌仰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梔子仁半兩,秦皮3分,蔓荊子3分,白芷3分,細辛3分,玄參3分,決明子3分,菥蓂子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車前子3分,赤茯苓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蕤仁3分(湯浸,去赤皮),甘菊花3分,黃芩3分。

功效主治

眼赤,風淚出,癢,及胎赤障翳,瞼急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、油膩、生菓、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於食後煎竹葉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: 梔子散

配方組成

山梔仁(炒)、蘿蔔子(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子腫,屬溼熱腫滿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