枸杞子1錢,肉蓯蓉1錢,茯苓1錢,五味子7分,人參5分,黃耆5分,山梔仁5分,熟地5分,石棗肉5分,甘草5分,生薑1片,燈心1握。
腎虛精滑。
早空心溫服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七。
枸杞根5升(銼皮),石膏1升,小麥(1方小豆)3升。
消渴,唇乾口燥。
上切。
加水至沒手,合煮麥熟,湯成去滓,適寒溫服之。
《醫心方》卷十二引深師方。
枸杞子(炒)半兩,赤芍藥1兩半,山芋1兩半,升麻1兩半,蒺藜子(炒)2兩,茯神(去木)2兩,防風(去叉)1兩。
風邪客於瞼膚,令眼瞼垂緩,甚則眼閉難開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取7分,加生地黃汁1合,去滓溫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○。
枸杞2兩,黃耆(銼,炒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芎1兩,人參1兩,芍藥1兩,茯神(去木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防風(去叉)3分,半夏(湯洗去滑)1兩半。
肉極虛羸,寒氣所加,體重怠墮,四肢不舉,肢節疼痛,飲食減少,坐臥不安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用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煎取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枸杞根(銼)3分,黃耆(銼)3分,甘草(炙,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粳米1兩。
虛勞,骨肉痠疼,吸吸少氣,少腹拘急,腰背強痛,心中驚悸,咽乾唇燥,面無顏色,飲食減少,憂愁嗜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生薑1分(拍碎),煎至1盞,去滓,空腹服,夜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
枸杞、蕁麻根、枸椒根、蒴藋根各等分。
腳氣。
上為粗末。
煎湯淋洗。
《雞峰》卷四。
枸杞葉(焙乾)不拘多少。
卒短氣。
上切碎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3片,大棗1個(擘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枸杞根3兩,東引槐枝3兩,東引柳枝3兩,黑豆半升(炒熱,銼皮)。
齒風疳,根與肉離,疼痛,吃食不得。
上為細末,入於銅鐺中,微火炒令黃,下炒了黑豆相和,以水3大盞,煎10餘沸後,入酒1升,更煎1兩沸,濾取汁,熱含冷吐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四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枸杞葉10斤,乾薑2兩,桂心1兩,甘草5兩(炙),大麻子仁2升。
虛勞少氣,骨節中微熱,諸疼痛。
上切碎。
異海藻,菘菜,生蔥。
以河水3鬥,煮取9升,去滓,每服1升,1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枸杞根皮(切)2升,石膏8兩,白前3兩,杏仁3兩,橘皮5兩,白朮5兩,赤蜜7合。
肺實熱,胸滿仰息。凡右手寸口、氣口以前脈陰實者,苦肺脹,汗出氣喘逆,咽中塞,如欲嘔狀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煮取2升,去滓,下蜜,煮3沸,分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七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八。
枸杞子1兩,海桐皮(銼)1兩,白芷1兩,苦參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1兩,牛膝(切,酒浸1宿,焙)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酸棗仁半兩。
肝氣攻注,遍身筋脈抽掣疼痛,四肢無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2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枸杞根(白皮,切)5升,麥門冬3升,小麥2升。
虛勞,口中苦渴,骨節煩熱或寒,消渴,舌幹體瘦。
上以水2鬥煮,麥熟藥成,去滓,每服1升,1日2次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一。
枸杞。
卒短氣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1棗大(切碎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七。